本书在体例上将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诸篇。选编时对多个版本进行比较,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按时间排序,酌定标题,进行注释和点评。在內容上每篇各有不同,也各有侧重,如下所述: 修身篇所选的家书旨在反映曾国藩在保身、进德修业、息心忍耐、有恒心、谨慎、自立自强等方面的內在修为。 劝学篇所选的家书包括教弟写字养神、劝弟学业宜精、阐述求学之法、教弟注重看书、读书要有恒心等內容,反映了曾国藩 读书、立志、有恒 的治学思想。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容斋随笔》共分五集,前四集每集十六卷,第五集为十卷。这部书内容繁富,评论精当。历史风云、文风诗艺、经籍传注、典故沿革、科举礼仪、民俗风物、天文地理、阴阳象纬、姓族谱牒、仙梵医数,一时网罗。作者对宋代的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经济状况,对宋代以前的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着力犹多;严谨细致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资料的价值自不待言,内中一些观点也颇有见地。作者对诗歌的评点也是慧眼独具,后人就曾汇集书中有关论诗的部分,以《容斋诗话》之名刻印行世。 《容斋随笔》一经问世,即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 学士大夫争欲传袭 ,其后的历朝历代文人学者莫不赞誉有加。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重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容斋随
《长物志》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相比于《园冶》,《长物志》 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 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此外,《园冶》因为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花卉繁茂,水源充沛,所以计成对此措意不多;《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北方的造园实践,而北方草木珍稀,水源犹缺,所以,文震亨对此的重视尤见匠心。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馀事》为参佐。
《王阳明全集(套装上中下册)》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原本误漏或与诸本有异者,酌出校勘记。 全集为四十一卷,卷一至三十一下为阳明本人著述;卷三十二至三十八为附录:卷三十二为旧本未刊语录诗文汇辑,系编者在前人搜辑基础上汇集整理而原本未刊的阳明语录和诗、文,计二十八篇,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七为年谱一、二、三和年谱附录一、二,卷三十八、三十九为世德纪、世德纪附录,卷四十为诰命、祭文、传记,收录原本卷首之诰命一篇及《王阳明全集(套装上中下册)》编者增补的祭文、传记凡十二篇,卷四十一为序说、序跋,收入原本卷首之序说七篇、《王阳明全集(套装上中下册)》编者增补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 广泛的书信作品,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内容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极为广博,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读来平平淡淡,背后却蕴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这些思想精髓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同样大有裨益。 《曾国藩家书》为了能准确还原曾国藩思想与心路的形成与变化,严格按照信件书写时间排列,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文中还插入一些曾国藩在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和信件手稿,这不仅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体验,也能帮助读者 好地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宇宙之大,芥子之微,琳琅满目,真是万象包罗。文笔有的简洁朴实,有的情文相生、美丽动人,常为一般读者所喜爱。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有着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可以说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据粗略的估计,中国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要全部读遍,是难以做到的。为此,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去
......
本书按诗歌的创作时间顺序编排,每首诗后皆系出作者的创作年龄,收录的诗歌包括《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赠长沙郡公族孙并序》、《咏贫士七首》等。
《病余长语》十二卷,清边连宝撰。边连宝(一七00——一七七三),字赵珍,后改肇畛,号随园,晚号舜仙、茗惮居士,直隶河间府任邱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清代中期有名学者、诗人。时与献县戈涛、高阳李才葺并称「燕南三子气又与戈涛有「瀛州二子」之目,合刘炳、李中简、纪昀、戈岱、边继祖,并称为「瀛州七子」(亦称「河间七子」),且与钱塘袁枚并称「南北随园」,学者称其为「北随园先生气」。此次整理,以天津图书馆藏本为底本,校以清华残本,并对《长语》中所征引之书,皆二核对原始出处。作者在引书过程中,有些是节引综述,与原文不尽相同,今为明确起讫,便于阅读,凡属此类引文,皆以引号括之。对于其中影响文意的文字酌作校勘,并在按语中说明引文出处及删节情况。凡校勘中所涉书籍,皆胪列出来,作参考书目附于后,以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为了便于诗文的普及和收藏,自古以来就有一些学者仁人在做着遴选编纂的工作,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的选本涌现出来,泽被当世,并且穿越历史的时空,流传下来。古人编辑的诗文选本为我们保存了不少名篇佳作,也为我们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提供了依据。古 人在筛选篇章、分门别类、议论评点和抄录刊印的过程中向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诗文的理解和审美尺度,为我们追寻古代文学观点的流变打开了通道。
钱谦益为明清之际重要的诗文作家。《牧斋初学集(全3册)》为其入清后的作品。钱的作品,被清高宗列为禁书,因之湮没达二百年之久。辛亥前后,始有铅排本问世,然缺点甚多。钱仲联教授数十年的研求,标校整理,成为最完善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