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选目精要,能概括地展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及重要时代和作家的风貌。《古文观止》选目注重文学性,不收《尚书》和先秦诸子散文,却从《春秋左氏传》开端,选出34篇,在全部222篇中所占数量*多,这是因为《左传》往往被后代古文家奉为作文的楷模。由于同样的原因,《国语》、《战国策》和《左传》一起,被作为《古文观止》所收先秦散文的重点。汉代散文重点收司马迁的《史记》,而不收《汉书》。《古文观止》收 唐宋八大家 作品达78篇,构成全书的另一个重点。由于重点突出,兼顾其他风格的作家和作品,构成上自先秦下迄明代末期散文发展的长廊,使读者领略古代散文的精粹。 二是篇幅适中,所选文章大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极便初学者诵读。《古文观止》按时代和作家编排,分为12卷,收作品222篇,其中绝大多数是散文,
本册收书两种,皆为张宗祥先生毕生掌管图书馆、整理抢救古籍时,所作的提要式目录。设计版本、目录、校勘等文献学领域,是张先生一生主要成绩的结晶。
《校礼堂文集》为清代乾嘉时期 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淩廷堪(1755-1809)所著,共三十卷,共收各体文章(包括学术性书信)共一百九十章,有考证礼经乐律,精审无比;有读史论人,充满卓见;有探索日月五星运行之故,论说中西算学之法,皆有心得;还有其所著诗、词、文、赋,大都谴词妙,用典工,卓然大家风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乾嘉时期学者广泛的学术素养和贡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河南巡抚毕源的幕僚。乾隆五十三年,凌廷堪回板浦,受板浦场盐课大使李汝璜之聘,开馆授徒,李汝珍及中正乔绍侨、乔绍博等均拜读于门下。凌廷堪35岁时中进士,但不愿为官,于乾隆六十六年任宁国府学教授。嘉庆九年,凌廷堪再回板浦,并为李汝珍所著的《李氏音鉴》编辑。
《校礼堂文集》为清代乾嘉时期 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淩廷堪(1755-1809)所著,共三十卷,共收各体文章(包括学术性书信)共一百九十章,有考证礼经乐律,精审无比;有读史论人,充满卓见;有探索日月五星运行之故,论说中西算学之法,皆有心得;还有其所著诗、词、文、赋,大都谴词妙,用典工,卓然大家风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乾嘉时期学者广泛的学术素养和贡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河南巡抚毕源的幕僚。乾隆五十三年,凌廷堪回板浦,受板浦场盐课大使李汝璜之聘,开馆授徒,李汝珍及中正乔绍侨、乔绍博等均拜读于门下。凌廷堪35岁时中进士,但不愿为官,于乾隆六十六年任宁国府学教授。嘉庆九年,凌廷堪再回板浦,并为李汝珍所著的《李氏音鉴》编辑。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修订本)》共分十一章。前四章分别揭示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形成,这一生命境界的文化底蕴,他对死的超越与对生的安顿,他在身心冲突中对自我的体认,以及通过体认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第五、六章分别阐明他归隐的本质在于守护生命的真性,其动因在于既超越人际的利害,同时又表现出对人际的深切关怀。第七章阐述他在饮酒中所达到的超尘脱俗、融然远寄的生命境界。第八、九章分别探讨他的诗歌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的内在联系。后两章论析陶渊明在接受史上的命运——人们对其诗的评价由忽视到重视、由冷落到推尊,对其人的认识则由对道德操守的赞颂进而对其存在境界的把握,由仰慕其气节品行到接受其存在方式,接受者对陶渊明理解的深度同时也昭示了接受者自身存在的深度。
《校礼堂文集》为清代乾嘉时期 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淩廷堪(1755-1809)所著,共三十卷,共收各体文章(包括学术性书信)共一百九十章,有考证礼经乐律,精审无比;有读史论人,充满卓见;有探索日月五星运行之故,论说中西算学之法,皆有心得;还有其所著诗、词、文、赋,大都谴词妙,用典工,卓然大家风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乾嘉时期学者广泛的学术素养和贡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河南巡抚毕源的幕僚。乾隆五十三年,凌廷堪回板浦,受板浦场盐课大使李汝璜之聘,开馆授徒,李汝珍及中正乔绍侨、乔绍博等均拜读于门下。凌廷堪35岁时中进士,但不愿为官,于乾隆六十六年任宁国府学教授。嘉庆九年,凌廷堪再回板浦,并为李汝珍所著的《李氏音鉴》编辑。
《梦溪笔谈》为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该书为“中国科学 的里程碑”,还称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 的人物”。 沈括创作的《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履园丛话》共二十四卷,基本上一门为一卷,计有旧闻、阅古、考索、水学、景贤、耆旧、臆论、谭诗、碑贴、收藏、书画、艺能、科第、祥异、鬼神、精怪、报应、古迹、陵墓、园林、笑柄、梦幻、杂记等,基本上一卷为一门内容。内容广而杂,书中所记多为作者亲身经历,即使得诸传闻,也必指出来源,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履园丛话只有道光十八年述德堂一种刊本,这次整理,除标点分段以外,对一些版刻错字也做了改正。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文字可疑,或者是版刻错讹,或许是作者的疏忽。对此,我们尽可能查对有关资料予以改正,个别无从稽考的,只好一仍其旧。
《校礼堂文集》为清代乾嘉时期 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淩廷堪(1755-1809)所著,共三十卷,共收各体文章(包括学术性书信)共一百九十章,有考证礼经乐律,精审无比;有读史论人,充满卓见;有探索日月五星运行之故,论说中西算学之法,皆有心得;还有其所著诗、词、文、赋,大都谴词妙,用典工,卓然大家风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乾嘉时期学者广泛的学术素养和贡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河南巡抚毕源的幕僚。乾隆五十三年,凌廷堪回板浦,受板浦场盐课大使李汝璜之聘,开馆授徒,李汝珍及中正乔绍侨、乔绍博等均拜读于门下。凌廷堪35岁时中进士,但不愿为官,于乾隆六十六年任宁国府学教授。嘉庆九年,凌廷堪再回板浦,并为李汝珍所著的《李氏音鉴》编辑。
陈子昂为初唐杰出文学家,诗歌力挽齐梁颓波,散文接续汉魏风骨,所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语)、“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语),于文学 高标一席。 1960年中华上编出版《陈子昂集》,被 为陈子昂诗文 完备的本子,惜标点仅取旧式句断,且无校勘记录。徐鹏教授生前以《陈伯玉文集》为底本,历时数年撰成《校勘记》,今本社取以过录,并重作规范标点,作为《陈子昂集》(修订本)梓行,书后附诗文辑佚、王运熙论文、罗庸《陈子昂年谱》。该书异文经考订斟酌,取舍精当,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陈子昂传世作品的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