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 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 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姚永朴(1861-1939),字仲实,安徽桐城世家,属麻溪一脉,桐城祖师姚鼐即出此系。永朴1901年客游广东信宜县,为起凤书院山长。《起凤书院答问》便是其任山长时,对诸生疑问的解答汇总,后在山东任上整理修订而成。书凡五卷,分经、史、子、集、杂,计80条,由之可睹20世纪之初的学术、社会风貌。 方苞(1668-1749),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与姚鼐、刘大槲合称“桐城派三祖”。方苞继承明人归有光“唐宋派”的古文传统,重视“义法”。《左传义法》一书,以举例形式专门讲述《左传》文辞义例,由方氏口授,门人王兆符、陈?记录并传述,对于我们了解《左传》文辞义例及古文写作当有帮助。 二书撰者之郡望皆属桐城,且有渊源,故合为一编《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 左传义法 》,以资互览。 《起凤书院答问――外一种 左传义法 》由华夏出版社出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 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西京杂记(外五种)》收录《西京杂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武帝内传》、《汉武故事》、《裴子语林》、《殷芸小说》共六种。其中,《西京杂记》,汉刘歆撰,晋葛洪集,王根林校点,是一部介绍西汉一代帝王后妃、公侯将相、方士文人等的志人小说。《汉武帝别国洞冥记》,汉郭宪撰,王根林校点,以汉武帝求仙和异域贡物为主要内容,涉及西域以及中亚西亚一带国家的传闻,极富想象力,可了解这些地区的民俗与传说。《汉武帝内传》,佚名撰,王根林校点,从汉武帝出生时写起,直到他死后殡葬,详于求仙问道,特别是西王母会武帝之事,情节繁复,极尽铺陈,运用汉赋排偶的手段,文学性很强。《汉武故事》,佚名撰,王根林校点,又名《汉武帝故事》,记载汉武帝从出生到葬于茂陵的传闻轶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
《曾国藩家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 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