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自嘲为“唐朝片警”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本、坚持文史融通和现代传记文学立场的写作追求,挑选能写出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诗人,以长期研究积累和新见文献做支撑,生动再现了他们真实而坎坷的生命历程,对各家诗歌也有精彩诠解。
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召集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场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会议期间,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诸儒作答,汉章帝亲自裁决。会议讨论结果被编纂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作为东汉白虎观经学会议之资料汇编,《白虎通义》不仅是经学发展中之产物,更是当时上自天子、下迄儒生之学术共识,具有保存当时经学样貌之典范价值。其作为汉章帝“称制临决”的重要文献,在中国经学史、儒学目前具有特别显著的意义。其宇宙生成论、阴阳五行理论等,对于当代人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这是有史以来最全的王安石全集。此次整理全集,诗文部分主要以号称最为富赡的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抚州刻本为底本,同时参考其他较佳版本,宋人李壁注、清人沈钦韩补注皆收入,以阐发前人之幽光。其他著作皆采后人所辑录的善本,并以附录形式收入王雱的全部著作。此次全集本,采用繁体直排形式,以整理出一个综合前人成果的最全很好之版本。本书获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2015.11-2017.10)一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论文奖历史学类和中国文学类一等奖。
我国古代留下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的精华是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激活经典,熔古铸今,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学术界潜心研究,钩沉发覆、辨伪存真、提炼精华,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就是在汲取已有成果基础上,力求编出一套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读本,使之成为广泛认同、传之久远的范本。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所选图书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典籍。萃取其精华,加以解读,旨在搭建传统典籍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即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
同志在近代文学目前是一座值得世人仰望的高峰。本书精选了同志在世时公开发表的诗词三十九首,几乎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具有很强的普及意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是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前身上海书画社于1977年8月刊刻的木版雕刻书,是继木刻雕版《共产党宣言》之后又一本发扬中国特色传统雕版印刷工艺的书籍,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23年是同志诞辰130周年,特影印出版该书,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辑整理的金代诗歌总集,意在保存金源一代文献,免至湮没。由于搜罗较为完备,加以成书较早,故而成为后代编辑、整理、研究金代诗歌很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局曾以民国时期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本为底本,简单断句排印此书,以供当时学界亟需。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仅对照明毛晋汲古阁本,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字,未出校记,未作注释,已不适应现在学者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州集校注》即针对此种需要而作,该书是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以中华书局排印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本、明代李瀚本、民国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本为主校本,日本宫内厅藏本、光绪七年(1881)读书山房本等为参校本,同时对照以相关金人别集、总集,力图为学界提供一个接近金人稿本原貌、错讹较少、校记精要、对异文有所辨析的文本。《中州集
《荆楚文库》项目之一。2011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现经修订,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重版。熊廷弼(1569-1652),字飞百,号芝岗,明末湖广江夏(今武汉市)人。明末将领,万历进士。熊廷弼生活在内忧外患为断的晚明时代,一生三次赴辽东处理边疆事务。他性情忠耿,直言敢谏,是明代著名的忠臣。本书是熊氏的诗文集,是在各种熊氏著作单行本和选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从《辽中书牍》《按辽疏稿》《熊经略疏稿书牍》《熊襄愍公集》四书中选取相关文献,分卷编排。并校勘文字,编制附录。
作者进行项目“中国古代文论现代研究史”,广泛搜罗了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文献,发现了很多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方面被当代人遗忘的文献。这些被今人遗忘或者遗漏的文献颇具研究价值,有些甚至高于郭绍虞、罗根泽等人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相关断代或者某个点上的认知与见识水平。现将1900-1949期间期刊报纸上搜罗的文献整理出来,共汇集1300篇文章,约1000万字,其中大多数文章不见于1949后的出版物。
本书为《荆楚文库》项目之一,200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现修订后,拟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重版。《云笈七签》是宋代张君房所辑的大型道教类书,录有宋代以前的全部古道书。书名《云笈七签》,是因为道教称其书箱为云笈,道书分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总为七部,所以称为七签。该书举凡道教之经教源流、仙真位籍、存思守一、咽液服气、导引按摩、内丹外丹、方药符图、房中尸解、诗歌传记等,几乎无所不包。全书凡一百二十二卷。本书以涵芬楼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本和《道藏辑要》本为校本进行点校。
本书以清经韵楼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工作底本,以专书的框架纂集抄录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四部群书的专门考证研究,分为横纵两个维度。横向的维度是将《说文解字注》对四部群书的考校置于群书各自的框架下逐条排列,以四部群书分章,记一百零四章。问题条目计五千余条。纵向的维度是指每一条目之首以标签的形式标明段玉裁所考为哪一方面内容,包括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校勘学、目录学、辨伪学、经学、史学及其他九大类二十五种标签,每条之末标明其于《段注》中的位置。书末附录十余篇相关札记或专题论文。本书目的在于一览《段注》对某一专书(例如《史记》)的全部研究,或同时检得《段注》某一方面问题(例如破读群书假借,再如历史地理考证)的所有相关资料。
本书稿目据复旦大学图书馆印藏数据库所载香港林章松先生松荫轩收藏之印谱编制,松荫轩主人收藏印谱数逾三千,香港林章松先生松荫轩印谱收藏冠绝海内外,近年林章松先生将所藏印谱数字化捐赠给复旦图书馆,复旦图书馆由此成立了印藏工作组,将复旦馆藏印谱与之汇聚,建立印谱文献数据库。《松荫轩藏印谱书目提要》出版有待,兹先编为简目。本目著录依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规则》,兼顾印谱文献著录之特殊性,入录诸谱分别著录其书名、著者、版本等项信息,如印谱著者含篆刻者、摹写者、收藏者、编辑者,版本项含成谱年代、刊印年代、刊印主持、刊印形式等款目。本书后附专名索引,以方便用户按图索骥,查找所需印谱信息。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简帛研究二〇二三(春夏卷)》共收录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简牍帛书整理、研究论文、综述、书评等27篇,内容涉及简帛新资料整理公布(即长沙望城坡“渔阳”王后墓出土木楬签牌图版首次整理出版)、文字校释、文义辨析与文本解读,利用简帛材料研究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评介简帛学近期新动态、成果,反映了当前简帛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热点问题。本书为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项资助集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核心集刊。
(乾隆)《庆远府志》是今广西河池地区现存最早的一部府志。全志分为十卷,依次为舆地、建置、食货、学校、武备、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及杂类,下设64目,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军事等领域。其记事始于汉,止于乾隆十九年。卷首有两广总督杨应琚、广西巡抚李锡秦、布政使德福、按察使杨廷璋等人所作序各一篇。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是研究、了解古代河池地区社会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本书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原本影印件为底本进行标点,对模糊不清的文本进行了辨识,对残缺内容进行了补正,校正了其中书错、刻错的部分内容和个别误收的条目,并对生僻字词酌加注释。
该书为《苏州全书》丛书甲编中的一种,以影印形式呈现。《三朝辽事实录》,明王在晋编。凡十七卷,卷首《总略》一卷。崇祯十一年(1638)成书。记事起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终于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首卷《总略》叙辽东形势与建州女真之兴起,始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攻明,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逐步占有山海关外地区。作者曾任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是书载其疏奏甚多,选用他人疏奏偶亦略附评论。缕述战守梗概,兵饷要务,朝廷门户之争,将卒弱怯之状,一一据羽书封驳邸抄塘报,有较高史料价值。
《东川刘文简公集注》由[明]刘春撰
《 鲁文恪公文集校注 》由[明]鲁铎著
《东都事略》是纪传体北宋史。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此次整理,以台湾图书馆所藏南宋绍熙眉山程舍人宅刻本为底本,校以文海出版社影印覆刻宋本及所附钱绮《校勘记》、缪荃孙《校记》,并参校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朱允达标校振鹭堂覆宋本、台湾图书馆所藏旧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隆平集》《宋史》和宋人文集、笔记等予以校证。
班固编著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文赡事详,奠定正史编例,为治文史学者之中华史学名著。今以点校本《汉书》为基础,简体横排刊印,更加方便读者学习和使用。
以中国人文地理学一人饮誉世界的王士性,首先是一位杰出的名臣循吏,同时也是一位学术型的旅行家。士性幼时贫而好学,少时便有天才之名。及长,高才旷致。为诸生,读书过目成诵。性磊落不群,不治生产,家甚贫。隆庆己巳(一五六九),学使林某按台,首拔异等,以天下士目之。既而游学武林,尝以天地之英华不能郁关而不宣之物,而为山川之人,而为文章。由是慕向子平为人,有“小天下、狭九州”之概。《康熙临海县志·王士性传》。他从故乡游,再则学游、宦游,登第后,大江南北011一边九陲,凡宦迹所在之名山大川,及途经之名胜古迹,足必亲至。十五省包括今福建武夷九曲,莫不尽游。尤为可贵者,登临揽胜,以好文笔纪游。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学杜甫及韦应物、柳宗元,在元末被方回推尊为江西宗派的“三宗”之一,与黄庭坚、陈师道并列,以壮宗派声势。实际上陈与义的诗学主张与取径多有与江西宗派不同处。《陈与义集校笺》充分吸收宋胡穉注,予以补正。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本《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和《四部丛刊》影印元钞本《简斋诗外集》为工作底本,与北图所藏原本对校。又参校黄丕烈藏本诗注、蒋国榜藏本诗注、李盛铎藏日本翻刻明嘉靖朝鲜本《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丁氏八千卷楼藏诗集、武英殿聚珍本诗集、宜秋馆藏外集、汲古阁本无住词、彊村丛书本无住词。广泛吸取总集、类书、方志、诗话、墨迹、字帖等,亦吸取旧校。本次增订本附录八增收白敦仁先生《陈与义年谱》,以便读者参考使用。
本书收录易均室先生留下的致友人的书信,是具有历史样本价值的珍贵遗存。易均室先生所处的时代跨越二十世纪以降的七十多年历史;易均室先生具有多重复杂的文化身份,在多个领域皆卓有建树。虽经历灾难,其所留下的信件保存基本完好,易先生的这一历史样本不仅具有辽阔的时代视域,而且见证了那一时代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