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为我国古代*的官修图书目录,对四库馆臣们誊录入库的 3400余种图书(称 著录书 )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称 存目书 )全部写出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简称《四库总目》。全书二百卷,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编撰完稿,四十七年七月修改定稿。虽然《总目》也有考证失误和评价失当之处,但其对目录学的巨大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是治学的重要指引。武英殿刻本完成于乾隆六十年,与浙本相比,各有千秋,互为补益。但此前影印以浙本为主,武英殿本流传不甚广泛。此次据天津图书馆藏清武英殿本原书扫描,并编制书名和人名索引,便于广大读者翻检阅读。
是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 经部》所撰提要。经部收书1100种,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四书、孝经、群经总义、小学等十类,每书分别撰写提要,揭示作者生平,概述该书内容、版本源流,辨析其版本价值、学术价值等,便于研究者参证。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选录图书共计1048种、22390卷,其中楚辞类14种、128卷,别集类621种、10979卷,总集类67种、6708卷,诗文评类79种、1309卷,词类132种、1091卷,曲类61种、540卷,戏剧类44种、582卷,小说类30种、1053卷(通俗小说一回按一卷计)。所涉及的著述者约一千一百余人,其中有《四库全书》存目书114种,《四库全书》未收书495种,《四库全书》成书后问世著述421种,三类合计1030种。余下18种则属于更换《四库全书》底本。集部所收书的构成和比例情况也体现了《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冀为中国传统学术*后二百年之发展理清脉络"的学术目标。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集部》的类目设置,与《四库全书》等传统文献相比,除楚辞类、别集类等一遵成例之外,增设了戏剧类、小说类两大部类。"小说"类收录故事体的传奇、话本和通俗小说,仅收入10种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型丛书,为清乾隆时官修《四库全书》的续编,分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共670册,含历代史学(尤其是乾隆至清末)典籍1000余种。本书为史部典籍的提要,由当代学者精心编纂,以为后人进行史学研究之指导。
本书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经过,运行机制,从分纂官到乾隆帝的角色功能,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版本的流传、研究状态、对乾嘉学风的影响、文化价值。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阅读此书即可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的 前世与今生 。
全书20万余字,凡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视角与新材料展开,具体包括四库馆阁之肇建、存藏与修缮,库书的誊抄、撤改及补函,四库馆书籍编纂流程,《四库全书考证》专题研究,四库底本研究,《总目》稿抄本专题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是一部经过作者熟思审处的四库学研究著作。
其书凡分四类,曰香之品,曰香之异,曰香之事,曰香之法,亦颇赅备,足以资考证也。 《钦定四库全书(艺术类):香谱 陈氏香谱》是书凡集沈立、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汇为一书。征引既繁,不免以浩博为长,稍逾限制。若香名、香品、历代凝和制造之方,载之宜也。至于经传中字句偶涉,而实非龙涎迷迭之比,如卷首引《左傅》黍稷馨香等语寥寥数则,以为溯源经传,殊为无谓。此盖仿《齐民要术》首援经典之例,而失之者也。然十一家之谱,今不尽传,敬能蕾稗群言,为之总汇。佚文遗事,多赖以传,要于考证不为无益也。
《次山集》十二卷,唐元结撰。结事迹具《新唐书》本传。结所著有《元子》十卷,李商隐为作序。《文编》十卷,李纾为作序。又《猗玕子》一卷。并见《唐志》,今皆不传。所传者惟此本,而书名、卷数皆不合。盖后人摭拾散佚而编之,非其旧本。
岁月轮转,沧海桑田。遥想老米生前,在赵宋时代发颠放狂、诙谐游戏于尘世。如今,在他逝去近九百年之后,滚滚红尘也给他开了一个含泪而微笑的玩笑-他不会想到,他恣情挥洒的《岁丰帖》、《留简帖》、《逃暑帖》、《研山铭》四帖会流失海外。若米芾在天有灵,定会闻之痛极而泣。在2002年,《研山铭》创造了有史以来中国书画拍卖的世界价-2999万元人民币,一字将近百万元!《研山铭》重回祖国怀抱,对米芾而言,也算是一种安慰吧。近日,河南美术出版社将此四帖编辑出版,嘱咐我写些文字。现就米芾书法的风格特点,以及《岁丰》、《留简》、《逃暑》、《研山铭》四帖的艺术特色,谈一些我个人的观点,以与广大道友交流。
“四书”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他们修身、齐家、治国、立德都以“四书”为根本依据。现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华国学传统文化经典,就必须阅读“四书”。所谓“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四本书,它们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撰录植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此本目录后有“嘉定六年癸酉”字,犹从宋宁宗时本翻雕。凡赋四十四篇,诗七十四篇,杂文九十二篇,合计之,得二百十篇。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一半以上为乐府诗。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研究》为作者柳燕的博士论文,综合《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部类小序以及众多独立的解题文字,分别对《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中的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和词曲类、集部存目进行研究,总结了《四库全书总目》对各个部类总体的批评和认识,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宋蔡沈撰。沈与其父并受业于朱子之门。朱子晚年于诸经多有训传,独《尚书》未就,遂以属沈,十年而成。自序谓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则此传融贯诸家,实多本师说也。
《四库全书·乐类古乐经传》是书上卷论律吕本原,大旨本蔡氏《新书》,而参以注疏及朱子之说。下卷论乐器制度,则本陈祥道《礼书》及李之藻《頫宫礼乐疏》者为多。议论醇正,考订简核,颇得要领,其间精审处往往足资考证。
《大六壬总归》,明抄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宋郭子晟著,吴东园萍道人介于石校,文中亦简称《壬归》,然其内容较世传本更为完备。是书口门径吐,诸法咸备;类集门要,发其端倪;腕下直书,言简意深;前后呼应,翁然
在近数十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领域裹,先後出现了集中研究而处於热门状态的几种所谓『显学』,『四库学』即为其一。『四库学』之所以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从而能够向前不断地发展,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在学人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