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释读国学的出版较为盛行,其中 代表意义的是蒋伯潜的《语译广解四书读本》和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本书出自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中的《读本》部分,书中对《大学》《中庸》的古文进行了逐段逐句的白话译说,对相关词句及典故做了通俗的注释。可以说,这是学习国学经典著作较为适当和适于阅读的读本。
今天我们读《搜神记》,不可不知道一个事实,即《搜神记》原书已经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佚失,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人的辑本。《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年,他以佐著作郎领国史,著
本书是一部介绍清代学者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师承记》、《目录》以笃守汉训诂之学的学者及其撰述为主。《渊源记》以遵循宋义理之学的学者及其撰述为主。共甄录诸儒及诸家撰述约百家百种以上。
辛弃疾是南宋 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格豪放雄健,内容丰富多彩,在宋词 有 重要的地位。正因为辛弃疾的词境界雄奇、气势郁勃,读之朗朗上口,所以历来的读者都对其词推崇有加,并认为其出彩之处,不减唐诗之妙。辛弃疾存词数量很多,前后时间跨度之大,几乎可以视作辛弃疾个人生命的注脚。本书甄选辛弃疾词四十二首,加以必要的注释、评析,使雄壮典雅的辛词 能够为当下读者接受、理解。
周易略例,(三国魏) 王弼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新华书店自营店】 作者 (三国魏) 王弼著 原价 ¥26.00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01-01
《儿女英雄传》原名《金玉缘》,清代文康作。后经人弥补缺失,改名为《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描写的是清朝副将何杞被纪献唐陷害,死于狱中,其女何玉凤改名十三妹,出入江湖,立志为父报仇。淮阴县令安学海获罪,其子安骥筹银千两前去营救。安骥和民女张金凤遇险于能仁寺,幸亏玉凤及时相救,始免于难。事后,玉凤做媒,将张金凤许配给安骥,并解囊赠金、借弓退寇,使安骥一行人平安到达淮阴。后来纪献唐为朝廷所杀,玉凤见仇已报,打算出家,为人劝阻,也嫁给安骥。金凤、玉凤相处亲如姊妹。这就是它初名《金玉缘》的原因。
本书是《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一本。以历史小说的笔法讲述了儒家亚圣孟子的一生经历,从少年学业到胸怀天下周游列国,作者选取了孟子 代表性的故事,串联起了孟子一生秉持的信念与思想,结构完备、语言精练、叙述准确, 符合本套丛书的要求。
本书粹取《礼记》精华篇章,配以 礼学专家、古籍整理专家王文锦先生的译文,准确精研又平实晓畅,让庄严厚重的经典变得亲切,使读者在《大学》《中庸》之外还可以了解《礼记》一书、古代礼乐制度及儒家基本思想。 《大学中庸译注》以现代 礼学专家、古籍整理专家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重新编排,采用横排简体,使广大读者在《大学》、《中庸》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儒家的基本思想。这十四篇文章的排序以《大学》、《中庸》、《儒行》三篇居首,因为它们影响大;另外的十一篇,则依它们在《礼记》中的次序排列。在每篇文章的首页,我们以脚注注出了其在《礼记》中的篇次。特此说明。
剧写晋灵公时,奸佞屠岸贾残害忠良赵盾,抄斩赵氏满门,一并杀死驸马赵朔。公主生下孤儿,屠岸贾意欲斩草除根,派韩厥把守宫门,不许放出赵氏孤儿。草泽医人程婴受公主之托,把孩子放在药箱内,携带出宫,韩厥放走程
本书粹取《礼记》精华篇章,配以 礼学专家、古籍整理专家王文锦先生的译文,准确精研又平实晓畅,让庄严厚重的经典变得亲切,使读者在《大学》《中庸》之外还可以了解《礼记》一书、古代礼乐制度及儒家基本思想。 《大学中庸译注》以现代 礼学专家、古籍整理专家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重新编排,采用横排简体,使广大读者在《大学》、《中庸》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礼乐制度和儒家的基本思想。这十四篇文章的排序以《大学》、《中庸》、《儒行》三篇居首,因为它们影响大;另外的十一篇,则依它们在《礼记》中的次序排列。在每篇文章的首页,我们以脚注注出了其在《礼记》中的篇次。特此说明。
唐朝(618-907)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个时代离我们现在虽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大众所热爱,流传在大家的口头,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 早的古代军事名著,书中所阐发的战争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是古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其中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与原始辨证法思想,书中所揭示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至今仍有科学价值。该书在中国哲学 占有相当的地位,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早已有多种外文译本流传。原书13篇,此注本逐篇加以注释和今译,并于各篇前加内容提要,后加简评,是一部学习和研究《孙子》的较好读本。
晏殊,字同叔,因他死后谥为元献,所以后人又称之为晏元献。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为北宋前期词坛 ,是宋词发展的开路人之一。晏殊的词大多描写离别、相思的男女之情,少数则描写了燕饮游冶的富贵生活,写作范围较窄。但相较于前代词人,晏殊词用语典雅,含蓄深远,少数作品甚至“缠绵悱恻”,感染力极强。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晏殊的词与《诗经》相比,认为他“殊得风人之旨”。此次注释晏殊词,我们依据《全宋词》本《珠玉词》为底,补入佚作两首,并加以评析。方便读者快速、全面的把握晏殊词的特色。
《列仙传》是中国历史上 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共两卷,记载了自三皇五帝至汉代七十多位神仙人物。关于《列仙传》的具体成书时间与作者,学术界争议颇多,大多认为是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列仙传》开创了神仙传记的先河。它按照传记体的叙事形式,以时间为序展开神仙个人的生平事迹。篇末一般交待升仙结局。这一神仙传记模式为后世神仙传记所沿用,陆续出现了《神仙传》《续仙传》《洞仙传》等著作。 《列仙传》讲述了修道成仙的基本方法。一是通过服食可以成仙,二是通过养气可以成仙,三是通过行善积德也可成仙,四是得奇遇和高人相助成仙。《列仙传》叙事细致生动,语言文雅简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列仙传》中充满想象的离奇神仙故事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深刻寓意,广为流传,成为后代文人经常引用的文学典故。另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