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箴言录》分为《嘉言钞》和《治兵语录》两部分。《嘉言钞》由一代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所辑。鉴于曾国藩传世的作品太多,为了能够让普通的读者只需要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了解到曾国藩的思想,因此辑成了代表曾国藩思想精华《曾文正公嘉言钞》。《治兵语录》由近代著名的军事家蔡锷先生辑录,是一部语录体军事著作,集中反映了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治兵谋略,在我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价值。其中部分内容散见于《嘉言钞》中。
《老子译注》为国学经典译注丛书之一种,《老子》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文化目前极具影响的思想、哲学著作。苏联汉学家李谢维系说“老子是国际性的”,美国学者蒲尧明肯定《老子》“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然而,这一部思想蕴藏极为丰富的智慧宝库,却只是用区区五千言的韵文写成的,它那过于简略的表达方式,连司马迁也慨叹:“著书辞称微妙难识”,这正是我们对其重新加以译注的理由。
本书是一部介绍清代学者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师承记》、《目录》以笃守汉训诂之学的学者及其撰述为主。《渊源记》以遵循宋义理之学的学者及其撰述为主。共甄录诸儒及诸家撰述约百家百种以上。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释读国学的出版较为盛行,其中 代表意义的是蒋伯潜的《语译广解四书读本》和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本书出自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中的《读本》部分,书中对《大学》《中庸》的古文进行了逐段逐句的白话译说,对相关词句及典故做了通俗的注释。可以说,这是学习国学经典著作较为适当和适于阅读的读本。
《柳永词选评》遴选柳永拥有代表性的词作68首,分故乡之词、京华之词、羁旅之词、宦游之词,作者逐词评说,论述精彩。读者以此可窥见柳永词的精髓和全貌。
辛弃疾是南宋 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格豪放雄健,内容丰富多彩,在宋词 有 重要的地位。正因为辛弃疾的词境界雄奇、气势郁勃,读之朗朗上口,所以历来的读者都对其词推崇有加,并认为其出彩之处,不减唐诗之妙。辛弃疾存词数量很多,前后时间跨度之大,几乎可以视作辛弃疾个人生命的注脚。本书甄选辛弃疾词四十二首,加以必要的注释、评析,使雄壮典雅的辛词 能够为当下读者接受、理解。
《法显传校注》是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中外交通史研究大家章巽(丹枫)教授的重要著述之一。该书的校注以中国 图书馆所藏南宋刊印的《思溪圆觉藏》本为底本,参考了多种《法显传》的早期印本及古钞本,充分汲取了19世纪以来 外学者对此书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故被学界誉为近年来集法显研究之大成的有影响的力作。中华书局新版《法显传校注》依据作者亲笔校订原书修正讹误若干处,并请徐文堪、芮传明二先生以“补注”形式吸收 外学界有关《法显传》研究的新成果,以利读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释读国学的出版较为盛行,其中 代表意义的是蒋伯潜的《语译广解四书读本》和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本书出自王缁尘的《广解四书读本》中的《读本》部分,书中对《大学》《中庸》的古文进行了逐段逐句的白话译说,对相关词句及典故做了通俗的注释。可以说,这是学习国学经典著作较为适当和适于阅读的读本。
多数李清照选集偏录言情之词,体裁、题材均颇单一,有意无意忽视了这位“婉约词宗”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外的“丈夫气”、“志千里”和爱国情。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纠此弊端,将清照一生分为“汴京待字和合卺初嫁”、“汴京泣别和党争株连”、“重返汴京和婕妤初叹”、“屏居青州期间”、“莱州寻夫的前前后后”、“人老建康城”、“生离死别和流寓浙东”、“从绍兴到杭州,再嫁离异及其他”、“避难金华”、“定居临安”十个阶段,精选其诗词文赋以见其所历所感及全面成就。注释赏析平易可读,方便初学入门;考证词调及作者事迹等,又见学术底蕴深厚。如世人常谓赵李夫妇婚爱美满,《李清照诗词文选评》则指出清照时有被冷落弃捐的“婕妤之叹”,凡此皆可新人耳目。
《人间词话》中国近代负盛名的词学著作,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世纪绝响。以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评鉴中国古典文学,品评犀利,精义迭出。本书完整呈现王国维亲手删改后的原本及未刊稿、删稿。
《屈宋古音义》是古音韵学研究开山之作,作者以上古诸多韵文资料合于毛诗、屈宋辞赋,排比韵例,求其古音古读,以破“叶韵”之谬。又采取本证、旁证和推演法,寻求屈宋辞赋的古音本读。并对字词作了一定的训诂考订。
佚名等编著的《百宝总珍集(外四种)》共收录宋、元两代印玺、古玩器物等杂谱5种,其中宋代2种,元代3种。所述内容涉及玉类、珠类、毛皮类等百宝,以及锦缎、印章等其他穿着、赏玩之物。主要说器物的质地特征和时代特征及辩别真赝的方法,其对象为所有传世品及任何来历不明确的器物,是前人在长期的真赝对比中总结出来的知识。编撰方式系由主编约请各方专家选择精善且常见的版本,并参照其他存世版本,进行酌校整理,点校句读。对此书的整理出版,亦有填补空白、保存史料的重要意义。
《儿女英雄传》原名《金玉缘》,清代文康作。后经人弥补缺失,改名为《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描写的是清朝副将何杞被纪献唐陷害,死于狱中,其女何玉凤改名十三妹,出入江湖,立志为父报仇。淮阴县令安学海获罪,其子安骥筹银千两前去营救。安骥和民女张金凤遇险于能仁寺,幸亏玉凤及时相救,始免于难。事后,玉凤做媒,将张金凤许配给安骥,并解囊赠金、借弓退寇,使安骥一行人平安到达淮阴。后来纪献唐为朝廷所杀,玉凤见仇已报,打算出家,为人劝阻,也嫁给安骥。金凤、玉凤相处亲如姊妹。这就是它初名《金玉缘》的原因。
《白香词谱》是一本浅易、简明的词学入门书。选常见词调100种(实为99调),每调录词一首。谱以词长短为序编次,字数从少到多。词旁用黑白圈标注平仄,并有表示句逗的符号。每首词调下,加了简明题目。此书 早刊印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一般读者喜其简便,既可当作词谱用,又可当词选读,颇为流行。此版《白香词谱》,增加了“注释”、“评析”、“说明”三部分内容。“注释”与“评析”相辅相成,意在疏解词意,便于读者理解;“说明”是指对词的格律说明,如词调得名由来,适于写哪一类题材,关于词的平仄、四声、用韵、句式等方面的补充说明。同词调名下,又补充了少量的常用格式。书中正文用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的振始堂本《白香词谱》,并用其他总集、别集校勘。书后并附《词林正韵》、《词人简介》。
《列仙传》是中国历史上 部系统叙述神仙的传记。共两卷,记载了自三皇五帝至汉代七十多位神仙人物。关于《列仙传》的具体成书时间与作者,学术界争议颇多,大多认为是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列仙传》开创了神仙传记的先河。它按照传记体的叙事形式,以时间为序展开神仙个人的生平事迹。篇末一般交待升仙结局。这一神仙传记模式为后世神仙传记所沿用,陆续出现了《神仙传》《续仙传》《洞仙传》等著作。 《列仙传》讲述了修道成仙的基本方法。一是通过服食可以成仙,二是通过养气可以成仙,三是通过行善积德也可成仙,四是得奇遇和高人相助成仙。《列仙传》叙事细致生动,语言文雅简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列仙传》中充满想象的离奇神仙故事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深刻寓意,广为流传,成为后代文人经常引用的文学典故。另外,《列仙
本書又名《華氏中藏經》,舊題漢.華佗撰。此書歷來多認為是後人偽託之作,或疑六朝人手筆,或疑華佗弟子吳普、樊阿依華氏遣意輯錄。但本書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則是國内外學術界公認的。 李聪甫主编的《中藏经校注(精)》共分三卷,上卷和中卷共有四十九論,分論天地、陰陽、水火、寒熱、虚實、脈色、臟腑辨證及痹證、痞證、中風、水腫、脚氣、淋證、癥瘕、積聚、癱疽、疔瘡等。論中有的詳述病源、病理,有的兼叙診斷、治則。 為突出的是在論及臟腑辨證中,以“虚、實、寒、熱、生、死、逆、順”為之“八綱”,是對《内》、《難》等古醫籍探赜索隱、發揮蘊奥之明鑑。 《中藏经校注(精)》特點:一、通過此次整理研究後的《中藏經》,當屬國内外現存版本的 本。二、本書萬餘字的校註後記,是一篇有較大影響的學術論文。三、整理者從書
南宋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他提出“心即理”之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专享的实在。《语录》二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