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的评价。本书对曹植的全部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和校注、评析,并汇集历代评点。?
本书为袁珂先生在系统研究《山海经》基础之上,经过校勘、考辨、注释,为读者与研究者提供的一部传统文化典籍经典之作。《山海经校注》自出版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于1984年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一等奖,是研究中国上古图腾社会珍贵史料、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著作。 与一般校注类著作相比,作者以其深厚的神话功底,旁征博引,对《山海经》中相关神话的解读颇有独到之处。注释除引经据典外,还注重《山海经》本身的内证、新近文物出土的学术成果,以及金文和甲骨文等方面的运用,不但解释了中国远古神话的问题,而且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文所配插图,更弥补了古本《山海经》有图,而今已亡佚的缺憾。 为满足不同作者的阅读需求,此次编辑出版简体横排本。
《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是自清代以来 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年间编选。《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第3辑)(套装上下册)》的上佳读本。
《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收录《武备志》93卷所载典籍,分占和度两部分,载气象、五行、云物等术,主要应用在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六个方面,图文并举。《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汇辑《武备志》所列明代古籍而成编,对于掌握古代军事战争的排兵布阵、进退之机、重负决断等决策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存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如阵图阵法、地理形势等,为他书罕载。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本册为《壬窍》。
《系辞传》是对《易经》的通论,相传为孔子所作。这本书通过对《系辞传》的逐句讲解,使我们看到,《易经》卦爻辞背后的天道,并更进一步,把天道转为人道,使六十四卦成为六十四种德性的修养。可以说,《系辞传》建立了一套与天人之道及人性修养相融的《易经》的儒家哲学。读过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孔子思想的高远和深广。
《四库存目三式汇刊1》收录《武备志》93卷所载典籍,分占和度两部分,载气象、五行、云物等术,主要应用在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六个方面,图文并举。《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汇辑《武备志》所列明代古籍而成编,对于掌握古代军事战争的排兵布阵、进退之机、重负决断等决策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存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如阵图阵法、地理形势等,为他书罕载。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本册为《御定奇门大全秘纂》。
地方历史文化读物。本书以里运河(即淮安至扬州区间的一段运河)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自唐至清来华外国人的日记或游记作品,按照时间轴分布,通过他们的眼睛去探寻里运河的模样。这些作品涉及圆仁、成寻、马可 波罗等十几位旅行家、僧侣、使节,以及马戛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等访华组织。这些日记或游记文献非常珍贵,对于里运河的历史文化研究而言是一份难得的史料补充。同时,通过这些外国人的记述,我们得以从异域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里运河。全书篇幅适中,材料丰富,读起来颇有趣味。
《四库存目三式汇刊1》收录《武备志》93卷所载典籍,分占和度两部分,载气象、五行、云物等术,主要应用在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六个方面,图文并举。《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汇辑《武备志》所列明代古籍而成编,对于掌握古代军事战争的排兵布阵、进退之机、重负决断等决策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存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如阵图阵法、地理形势等,为他书罕载。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本册为《大六壬口诀纂》。
学术研究论著。戏作词是题序中标明 戏作 的词,始自北宋中期苏轼、王齐愈、黄庭坚等人,其虽题为 戏 ,但并非皆为游戏之作,词人亦在其中寄寓深意,值得后人关注与探讨。南宋是宋代戏作词创作的高峰时期,戏作词内容、情感等诸方面有较大突破与发展。故本书以南宋戏作词为研究对象,结合文艺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本细读法与比较研究法,探讨南宋戏作词的主题内容与艺术特征、各个时期的情感取向,进而分析 戏作 的创作心态与产生原因,最后对南宋戏作词进行个案研究。
《红楼美学》是江苏省红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何永康先生所著,应当说,也是他几十年潜心研究《红楼梦》的美学名著。全书着眼于作为 小说 的《红楼梦》,是 诗 ,是 无声的音乐 ,是 抒情的哲学 ,因而,才能由 具体之学 升华为十分哲学的 美学 。于是, 红学 之中卓立起 红楼美学 。正是以诗意的、灵动微妙而又富于哲思的文字,表达了美学的感悟与深思。
本书共6篇,介绍孔子的政治、伦理、道德及教育思想。第1篇述孔子及弟子;第2篇讲鲁国君臣;第3篇为作者读《论语》心得;第4篇是作者与学生的互动问答;第5篇讲解初高中语文课本中《论语》内容;第6篇收录《论语》讲座讲稿。各篇内容各有侧重,但逻辑相连,属导读性质,特别适合大中小学生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
本书系有关苏州地区现已散佚不存的方志的研究性著作。书中主要收录了已经散佚的苏州方志相关信息,从书名、作者、年代、文章体例和著录出处等方面对散佚的方志进行综合研究。作者通过汇编散佚方志的相关信息,对苏州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方志进行详细梳理,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此外,书前还收录了作者撰写的《苏州方志编纂简史》《苏州现存早期府县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地位》两篇文章,详细论述了苏州方志编纂的历史以及在中国方志上的地位,对于了解苏州历史上旧志的编纂情况颇有助益。
古籍整理。《三家诗补遗》考证《韩诗》《鲁诗》《齐诗》中的内容,利用王应麟的《诗考》,严分家法,补其未备,纠其讹误而成书。 《仪礼石经校勘记》四卷,校勘《清石经 仪礼》,卷一至卷三为《仪礼》十七篇经文的校勘记,卷四《校勘字体》专记通用及俗讹字。 《曾子注释》四卷,阮元从《大戴礼记》中抽出《曾子十篇》为底本,主要吸取北周卢仆射注《大戴礼记》的成果,辅以魏征《群书治要》中的《曾子》、马总《意林》中所引《曾子》等书,参照对比诸家之说。同者,择善而从,不同者,即下己意。
本书是由《中馈录》《浪迹丛谈》四种等合编而成。一、《中馈录》是清代一本介绍食品加工方法的书。作者曾懿,女。除著有《中馈录》外,还著有《女学篇》九章、《医学篇》两卷、《古欢室诗集》三卷、《词集》一卷。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其子袁励淮将五种合集为《古欢室全集》刊印行世。现在这个本子就是根据该版本标点、注释、译文的。本书注译稿曾经曾纵野、成桂春同志审校。二、《浪迹丛谈》四种.作者梁章钜(公元1775一1849年),清代文学家。著作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称谓录》《藤花吟馆诗钞》《浪迹丛谈》《归田琐记》等75种。《浪迹丛谈》四种是从其四部笔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归田琐记》中选出与饮食烹饪有关的内容,加以标点、注释辑成。梁氏一生宦游经历甚广,交际亦多,饮宴是社交应酬上不可
《龟藏 藏在龟壳里的甲骨文及河洛中国》是一本以甲骨文为中心,进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 浅学术大众普及读本 ,为系列作品 深藏中国 的开篇(剩余三部分别为《山藏 藏在秋山里的和田玉与山水中国》《泥藏 藏在春泥里的画珐琅与礼乐中国》《胚藏 藏在胚胎里的通天犀与生育中国》)。 《龟藏》中的 龟 指甲骨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基因。本书以 龟藏 为名,浅层含义即发现 龟 所暗藏的故事。 全书分 甲骨文背后的双面人生 河图洛书里的中国 商王和贞人的世界 美丽殷商:你去哪儿了 四部分,同时配有大量文物文献价值和历史艺术价值并重的图片。
《古刻名抄经眼录》著录江澄波先生经眼之吴中叶氏缘督庐、管氏操?斋、赵氏旧山楼、沈氏师米斋、丁氏淑照堂、王氏栩栩盦、顾氏小石山房、单氏桂阴居、顾氏过云楼诸家藏弆之刻本及抄本,将实物记录、版本源流、批校题跋、鉴藏印记、递藏关系、收卖经历、书林掌故等内容融为一炉,基本呈现苏州一带的旧书往来脉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足为中国目录学史增重。 原书曾于1997年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记录了作者自上世纪50年代至当时所见之珍本,此次再版除改正文字错误外,新介绍了一百一六种古籍,内容增加三分之一,记录了作者二十余年来所见之珍本。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
论文集。本书收录作者有关清乾嘉著名金石学家黄易往来书札考释文字18篇,正编为黄易致友朋书札15篇,外编是黄易友朋来札3篇。黄易(1744 1802),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杭州人。以监生捐纳,由东河汛员,仕至山东运河同知,护理运河道。著有《秋盦遗稿》《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书。作者运用题本、上谕档、起居注等档案,参以别集、日记、缙绅录等史料,对手札进行了细致的考释,部分还原了当时的学术生态。并酌配插图若干,图文并茂。资料丰富,考证严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