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全集》共收张居正著述6种,附录署名为张居正的疑著2种,并附录张居正资料选编。本次出版进行了新式标点和校勘,并按经史子集分类,首次实现对张居正现存几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结集,于张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皆有重大价值。
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的一千多封家书,内容十分丰富,也展现了 道学先生 曾国藩温晴的一面。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修身养性、修身立德,到培养战胜绝境的胆略、众不同的气质,小有巧处人际关系,大到为官之道,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扣人心弦。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立身、立功、立言、治政、治家、治学的成功之道。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署僚的私人信函。曾国藩写作的对象,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也包括郭松焘、薛福成等开明西向者,涵盖军事、实务、时政,包络广泛,内容详实。书信按照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对每个人的信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日记收录了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全面展现了曾国藩在人伦、家庭、事业、修养等各方面的为人准则,处事标准。
本书1964年完稿,分传记、时代背景、家世、交游考、学术、治学方法举例、引书考、著述考、孙氏乔梓留心乡邦文献、对乡哲遗著案语专辑、玉海楼、杂俎、文征、纪念,共十四卷,150万字。这是《孙诒让学记》足本的首次出版,是较早研究孙氏的专著。原书稿为董朴垞用毛笔行书直写,董朴垞逝世后,其四弟董铁铮退休后,花费了数年工夫用楷书横写誊抄,1988年3月将书稿清抄本复印件赠送温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以供学术研究参考。温州大学研究馆员陈光熙先生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录入、点校,成此简体中文版。 孙氏研究始于1909年,前后作品不少,此书篇幅巨,搜罗极为详备,多有外界所未见者。孙氏交游广泛,乡邑士流甚众,是书翔实可靠,为研究孙氏之书。
本书《论语》原文据五种善本汇校后勘定,以便充分体现现存《论语》早期文本的情况。其校记将这五种善本之文字差异全部呈现于读者面前。其注释除了采摭何晏集解及皇侃、邢昺、朱熹、刘宝楠等经典注家之说,又以经史诸子会考等方法进一步考释原文中的疑难之处,对《论语》作了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解释,力求补正前人之疏误。其译文准确明白,便于读者方便而正确地理解其原文。每篇之前的提要以及每一章节的评析,有利于读者了解原文概况,深刻领会原文内涵,把握其要领,明了其不足,借鉴其中具有普遍意义与实用价值的人类智慧结晶。
《清代政区地理三探》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论文合集。本书是新修《清史 地理志》、《清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汇总,亦是清史地理研究学术前沿的成果汇总。书中共收录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四十篇,内容涉及清代历史地图编绘研究、清代古地图与地理志书研究、清代政区沿革研究、清代边疆地理研究四个方面。本书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其内容可与《清史地图集》相得益彰,其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编辑而具学者之器识,学者而兼编辑之精审,则或著书,或编书,盖皆有以垂世也。 本书作者擅从文献细微处发现问题,且能熟练运用各类史料推而求之,创获之见,往往而有。全书二十五篇,可分四组:其一为文本校订与史料辨证,或考版本之异同,或辨文本之羼乱,或求民间传说之演变,如考 祝陵 为 竹陵 之讹,而辨 祝英台 之非人名也;或从 李邦直言周瑜 条切入,而勘《东坡志林》成书之经过。其二围绕梁启超、陈梦家著作及西南联大日记等作者主持校订、出版之文献,或考撰著时间,或探学术递变,或示整理规范,皆如指诸其掌。其三为版本考述与序跋,以文献学为根基,梳理黄宗羲《留书》、张履祥未刻稿流传轨迹,揭橥高丽旧钞本吕留良文集之价值等。其四则撮录作者癸卯一年在学术活动中的发言,学术见解,亦多可观,文气辞采,尽显性情。尝闻
《系统科学辩证法》是对系统科学的学科内容从整体上进行哲学反思的作品,力求全部哲学结论都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已有成果之上。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导论、控制论、总论。导论则把系统科学的产生、发展放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从经典的机械论科学向新型科学的历史性转变的大背景下考察,阐明系统科学是科学技术向辩证思维复归的产物。
《幸鲁盛典》四十卷,清康熙间孔子第六十七代孙衍圣公孔毓圻编撰。其中 事迹 二十卷,记述康熙二十三年圣祖玄烨东巡幸鲁的来龙去脉; 艺文 二十卷,载录各级官员围绕康熙皇帝东巡幸鲁这一事件所作的应制诗文。不仅如此,《幸鲁盛典》在记述康熙皇帝东巡幸鲁的具体仪节时,以附录的形式对历代皇帝尊孔祭孔的史料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使得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专题文献汇编的性质,从而成为我国古代尊孔祭孔研究的不可或缺之书。 本次点校以原刻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旨在为学界提供一方便閲读之本。有志古学者,读此一书,实可知秦汉以下尊孔祭孔之故事,明有清一代尊孔祭孔之导源,见康熙一朝尊孔祭孔之隆盛。
《温子昇集系年校注》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从理论研究出发,对温子昇的家族发展、生平交友、文学创作、文学特征、诗文编集、诗文存佚、诗文集传播、后世辑录及诗文集重编等况做出交待。 第二,从基础研究出发,运用文献学的方法,在遍考史书、类书、总集、政书、字词典所引温子昇诗文的基础上,对现存温子昇的诗文重加辑录,并对辑录所得的12首诗歌、27篇散文予以全面系年、标点、校勘和补充注释。 第三,进一步搜集与温子昇及其诗文有关的历代研究文字,以附录的方式列于书后,为温子昇及其诗文的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
韩愈著的《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共7册)》较为全面地汇集了宋元旧注、宋元及近代学术笔记,以及十多种明清至近代韩集注本和韩集校勘专著中的相关内容;并对韩集的文字训释和语词溯源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笺证方面,除对韩文本事进行系统考证之外,有关韩文的理论批评和义理诠释也纳入了本书的视野。
本书为藤花榭嘉庆二十五年刻本《红楼梦》之影印本。据以影印的《红楼梦》刻本为一百二十回巾箱本。全书正文无缺回,亦无缺页,无残破,亦无漫漶,甚为可贵。全书无批点,即所谓白文本。版本极为珍稀。乾嘉年间,藤花榭本和东观阁本《红楼梦》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刊刻多次,在当时影响较大。 乾嘉以降,以藤花榭本为代表的 十五图 为世人所称道。即在书名叶、序和目录之后,附以绣像十五页(石头、宝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巧姐、秦可卿、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妙玉、僧道),前图后赞。特别是到了道光以后, 十五图 成了主流。可见藤花榭本《红楼梦》影响之大。
高甲 是都安当地民众对九渡、拉仁、永安、板岭四个乡镇交界山区的传统称谓。高甲壮语瑶歌即当地瑶族人民用壮语演唱、用汉字记音的方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歌谣。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韦如柱介绍,《广西高甲壮语瑶歌译注》再现了该地区壮、瑶、汉等民族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谐共处、共建家园的史实,反映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历程,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这是一部深藏百年、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的经典文献。
本书是对壮族珍稀文献《唐皇》进行抢救性整理出版。《唐皇》流传于广西右江一带广大城乡地区,主要唱述唐朝前期从李渊到李旦这一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改唐立周、废周复唐等波澜起伏的历史事件,是壮族在吸收汉族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壮族特色长篇叙事歌谣,是历史上壮族与汉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宝贵成果。本项目采用少数民族文献 五对照 整理方法,含古壮字原行、拼音壮文转写、国际音标记音、汉直译、汉意译,以影印译注的体例编排,既保持文献原貌,又通过校勘、注释、田野调查等深入挖掘和展现文献的历史及学术价值。同时,为契合当今融合出版发展趋势,项目将对本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电子书的在线阅读与文献演唱音视频的在线点播,并采用二维码技术将音视频与纸质图书内容进行关联,增强图书的阅读体验,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