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古文共二百二十二篇,是一本流传甚广、影响甚大且传世不衰的文章选本,原为为当时的学童和其他读书人编纂的一本古文启蒙读物,旨在使读者初步了解古文的内容、文体、风格,增长历史、文学知识,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上下)/博雅文渊阁》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师生共同执笔,对每篇古文都进行了题解、注释和白话文翻译的工作。底本采用中华书局的排印本,同时参照清乾隆年间映雪堂刻本加以比勘。题解交代选文背景、中心内容,并对选文作简单评价;注释言简意赅;译文文笔优美,便于今天的读者学习、欣赏。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共十余万字,书前冠以唐秘书著作佐郎敬播、尚书左仆射于志宁所撰两序。正文记载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 和地区、城邦(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书中各国的排列,基本上以行程先后为序:卷一所述从阿耆尼国到迦毕试国,即从中国新疆经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抵达阿富汗,是玄奘到达印度前三十四国及相关地区的记录;卷二之首为印度总述,并记载了从滥波国到健驮罗国三国,即从阿富汗进入北印度;卷三至卷十一所述从乌仗那国至伐刺拿国,包括北、中、东、南、西五印度七十九
《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经。释史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抱朴子内篇》与《外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认为道本儒末,《内篇》属道家,《外篇》属儒家。《内篇》论证神仙的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各种道教书籍;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勘本《抱朴子内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基本信息 书名: 梦溪笔谈 作者: 诸雨辰 开本: *: 54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12 书号: 9787101118810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前言 《梦溪笔谈》序 故事 卷一 卷二 辨证 卷三 卷四 乐律 卷五 卷六 象数 卷七 卷八 人事 卷九 卷十 官政 卷十一 卷十二 权智 卷十三 艺文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书画 卷十七 技艺 卷十八 器用 卷十九 神奇 卷二十 异事(异疾附) 卷二十一 谬误(谲诈附) 卷二十二 讥谑(谬误附) 卷二十三 杂志一 卷二十四 杂志二 卷二十五 药议 卷二十六 补笔谈卷一 故事 辨证 乐律 补笔谈卷二 象数 官政 权智 艺文
《庄子译注(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是先秦哲学著作《庄子》的译注本。庄子名周,先秦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 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中的名篇,如《逍遥游》、《齐物论》等,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大明律》颁布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共四百六十条,分为七篇、三十门,它上承《唐律》,下启清律,是一部我国古代法典沿革 革故鼎新的法典,它的内容和立法技术既融合了历代律典的成就,又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进行了调整,是研究明代 、社会、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要文献。 本次收入“三全”的《大明律》,约请专业研究者进行注释、翻译,以明万历七年(1579)张卤校刊《皇明制书》中所收《大明律》为工作底本,参校隆庆元年(1567)陈省校刊《大明律例》、万历十三年(1585)舒化校刊《大明律附例》等,注释以明代律学文献中的解释为主,参考明代以前和清代律学的解释,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译文在尽可能保持古代律典原貌的同时,尽量用现代语言完整表达法律的本意。相信“三全”本的《大明律》将会成为“三全”拓
《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穀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穀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穀梁传疏》。《春秋穀梁传》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极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儒家“十三经”之一。起止时间为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经。释史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迪吉录》是晚明思想家颜茂猷所撰的一部善书著作,为明清期间众多官员、读书人所珍重,并以此作为趋吉避凶、积功累德的人生 书。 《迪吉录》全书共八卷,分官鉴、公鉴二门,皆杂录诸书因果之事。“迪吉”之名出自《尚书·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颖达传:“迪,道也。顺道吉,从逆凶。”蔡沈注云:“惠,顺;迪,道也;逆,反道者也。惠迪从逆,犹言顺善从恶也。禹言天道可畏,吉凶之应于善恶,犹影响之出于形声也,以见不可不艰者。”此书名为“迪吉”,意谓人顺从善道而行,则可成效立见,有吉祥之报。这与《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和《尚书》中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的理念相呼应。全书自历代史书和史料笔记、小说中选取各种事例,阐明因果之理,读来令人不由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