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 亚圣 ,与孔子合称 孔孟 。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出版以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所收焦循的《孟子正义》为底本,约请专家充分借鉴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篇翻译;每章都作题解,概述该章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装帧精致,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
《山海经》像是一块五彩的宝石,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惊喜。漫步在《山海经》里,我们犹如走进了伊甸园,满眼是奇花异草,到处是猛兽珍禽。智慧的先民们不止流连其间,更重视它们的实用价值。在《山经》中,作者在细致描绘花草禽兽的基本特征之后,总要指出它们给人带来的利弊。书中特别重视动植物的药用功能,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纲目》。同时,《山海经》对各地的矿藏资源也十分留意。色彩斑斓的宝石,光芒夺目的金银,简直是满山遍野,俯拾皆是。从先民的这些记叙中,我们看出他们了解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类。在他们对山神祭祀的虔诚态度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而这点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今天,我们高扬和谐社会的旗帜,先民们的智慧应该能对我们有所启示吧! 自汉代以
《老子》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以之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次以传世的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版《诸子集成》)为底本,校以竹简本、帛书本,广泛吸收、引用前贤及今人之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注释、翻译,以供读者参考。
《格言联璧》是清代金缨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成。共分为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 从政、惠言、悖凶十一类,内容广博,语言精练,意蕴深厚,涵盖了社会人生的各方面和传统中国社会各个时代的思想精髓。 《格言联璧》的篇章编排也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和顺序。大体上遵循着宋代以来君子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思想脉络。每类的首要思想都是告诫人们要立德为先、修身为要,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这种立德修身又不是靠空谈得来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断约束改进自己来实现的。 《格言联璧》虽然成书于清朝中晚期,但因书中的许多格言侧重生活实际,所以今天读起来仍不失实用意义。 摄生类 中的格言都有着中医理论依据,对当下人的身体保养仍大有裨益。 敦品类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吟诗作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每韵编有三首对子文,从单字到双字,从三字对到十一字对,循序渐进,内容包罗天文、地理、人物、景物、器物、典故、史实等。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韵铿锵、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诵读,对启蒙儿童作对联、写作、积累文化常识等有重要的作用。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 记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个阶层历史人物的异闻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萧绮录语,对王嘉正文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拾遗记》第十卷则是较为典型的地理博物类结构,此卷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历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异物、有关神话传说等。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被誉为 处世三大奇书 之首。本书既糅合了儒、释、道三派的精神内涵,又总结了前人及自身经验,向人们传授修身、齐家、处世、交友等各方面的智慧,以启迪人们生命中的许多疑难和困惑。
陈曦译注的《六韬(精)/中华经典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体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其中很大的亮点是反复倡导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思想。
孝与忠,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对古代中国人影响至深至远。《孝经》十八章,成于秦汉之际,南宋时被列为儒家 十三经 之一,全面阐述了孝道思想及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忠经》仿照《孝经》体例写成,对 忠德 进行系统总结。本次出版将其合为一册,题解、原文、注释、译文、解读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易读的本子。
《蒙求》是一本以介绍历史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读物,由唐朝李瀚编著。共2384字,收录约600个历史掌故。全书按韵编排,四言成一短句,逐联押韵,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内容包括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神话、寓言等等,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外事、艺术、方术、习俗等等各个方面。故事来源不仅有群经正史、诸子百家,还涉及诸多稗官野史、方志异闻等。《蒙求》书名取意于《周易 蒙卦》: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蒙以养正,圣功也。 《童蒙须知》为南宋朱熹所写的启蒙读物。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等目。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均作了详细规定。
《西湖梦寻》为明代张岱所著,是一部兼具文学与史学价值的小品集。以西湖及周边七十一处景致为核心,通过对其历代兴废的书写,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写得极为精致考究,代表着晚明小品文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刘子》,又名《刘子新论》,一般认为是南北朝时北齐刘昼所著。全书共十卷五十五篇,综论修身治国之要,以儒道互补的思想倾向融合法、名、兵、农等各派学说精神,以探求养性修身、强国富民之旨。全书体系完备,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其崇学、惜时、荐贤等思想,多为后世借鉴引用。《刘子》广泛征引《左传》《论语》《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说苑》《汉书》等文献,对研究六朝以前的文献典籍,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史上*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 戾气 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 驱x外出 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三全译注者《温疫论》以文渊阁《四库
《盐铁论》是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盐铁论》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盐铁论》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桓宽的思想和“贤良文学”相同,所以书中不免有对桑弘羊的批评之词。书中语言很精练,对各方的记述也很生动,为现代人再现了当时的情况。
《北山酒经》系统总结了前代有关饮酒、酿酒、制曲的重要理论,详述制曲技术与酿酒的工艺过程及各种酒的酿造技术,既有理论高度又切合实用。书中所记酒曲的制作方法及酿造经验,至今仍在江南米酒生产地区广泛流行,后世研究酒文化及酿造技艺者,大多奉此书为酒之 内典 ,不断从中汲取养分。 书中另收李时珍《本草纲目 谷部四 酒》和袁宏道《觞政》。作为医药学家,李时珍更关注酒的保健、医用功效,除辑录一些著名配方药酒之外,又列举了屠苏酒、地黄酒、枸杞酒等69种药酒配方、酿制、主治等,至今仍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袁宏道的《觞政》,既是诗酒自娱、寄情山水的性灵之说,也是对酒文化内涵做的深度探索。
《明夷待访录》与《破邪论》都是黄宗羲的政论性专着,此次 三全本 收入这两种书合为一本,从它们前后相承的关系中,更清晰、深入地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 《明夷待访录》共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胥吏》《阉宦上》《阉宦下》计二十一篇,涉及政治、法制、教育、经济、军事、人才选拔等各领域,每一篇或数篇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谈古论今,深切要害,并在*后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黄宗羲身处明末清初的社会变化大局中,深感明朝灭亡之痛,欲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挖掘明亡的根本原因,所以他通过对君、臣、相等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分析,阐释了他的君道和臣道,重新定义了君与民、臣关
《鬼谷子》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一部权谋理论著作,大概是由鬼谷子讲授,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整理而成。该书内容丰富,政治、军事、外交乃至为人处世,均有涉及。 鬼谷 一词具有神秘的色彩,这里的 鬼 ,泛指一种奇绝的智慧,这使作品具有独特价值而又富于神奇色彩。历代学者对《鬼谷子》评价不一,有的加以褒扬,有的加以贬抑。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之道不同,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侧重言辩技巧。本书又被称为 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 。它讲求名利和公德,主张变通和顺势而为,反对屈从他人意志,在崇尚儒道的时代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却被不少军事家和政治家所研究并推崇。 本次出版为全注全译,并且做了解析和专题研究,对原著进行全方位解读。
《诗经》是中国*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 风 雅 颂 三大类: 风 有十五国风, 雅 有《大雅》《小雅》, 颂 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据《史记》等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调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尚书》最早只叫《书》,西汉始被称为《尚书》,是儒家传统中的核心典籍之一,为历代学者所重。它记载了自上古尧舜时期直至西周初年的古史资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在内容上,《尚书》典、诰、誓、命等四种体式记载了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反映了上古华夏文化的各个侧面,是学习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但因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后世常称为难读,现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更是望而生畏。 周秉钧先生是现代训诂学大家,在《尚书》学研究领域享有盛名,这本译注本《尚书》为周先生普及力作,几十年来影响广泛。全书于今古文各篇皆有收录,每篇均由导读、原文、译文、注释四部分组成。导读用以解释题目、说明大意;原文则依据通行《十三经注疏》本,精审精校;译文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晓畅通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被后世尊称为 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南宋时,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朱熹列为 四书 ,是后世科举考试的推荐阅读书。本书是《孟子》全书的注译版本,足本精校,译文通畅,重点和难点字词加以精当的注释,基本扫清了读者阅读此书的障碍,为广大读者研习《孟子》这一传统国学经典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