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与《西游记》齐名的神魔小说。讲述商纣王荒淫无道,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的故事,铺叙道教诸仙和众神来历,塑造了姜子牙、哪吒、杨戬、土行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等民间喜闻乐道的艺术形象。全书描写生动,充满奇异的想像,历代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书以清初 四雪草堂 刊本为底本,王维缇点校整理。钱伯城《前言》,原刊于本社1989年出版的《封神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内容、成书等作了详细介绍。此次出版,新增注释、插图和附录三部分,以便广大读者阅读。注释600余条,重点解释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插图近200幅,选自明万历金阊载阳舒文渊刊本、清 四雪草堂 刊本、清光绪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清代墨绘本《封神真形图》等。附录,选择《史记》《尚书》《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对 封神演义 历史的记载,
白话诗人王梵志,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野史说他生于林檎树中,多少带有些神话的色彩。而他的诗作,甚至同是宗教诗,也呈现出思想驳杂的倾向。著名学者项楚先生在通观敦煌文献中以及各种笔记小说中现存的王梵志诗的基础上,考定王诗绝非一人一时之作,在缜密详博的词义注释之后又在按语以及前言、附录中对各个王诗可能产生时代段的诗作进行了细致的厘定,分析出了一些王诗背后存在的可能的隐身作者,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以及与其他各家思想的论辩,文辞气势磅礴、雄健优美,是以 仁政 王道 为中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极为推崇孟子,认为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孟子集注 序说》),自此,孟子被称为 亚圣 ,孔孟并称。朱熹的《孟子集注》,是诸多《孟子》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其中体现了许多理学思想。本书在影印宋版基础上又加入了释文和诵读音频二维码。
《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本次重版尽量改正原书的个别排校及标点疏误。因整理者已故去,处理疑误时,重点参考了原书所依底本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旧注颇多取资的朱熹韩文考异等相关文献,并吸收了湖南大学昊钦根先生及其他热心读者的勘误成果。《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今此《陆机集校笺》,为陆机赋、诗、文全集之整理本,整理者在诸家整理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为学界及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完整、确切可信且较为深入丰富之文本。本书内容包括:前言,例言,陆机集(各篇之校勘、笺注、集评),作品辑佚(包括赋、诗、文及专著,亦均施以校勘、笺注),作品总评,附录(包括陆机年表、传记资料、序跋题识、引用及参考书目四种)。
《斐然集》比较完整系统地收录了胡寅平生所作各类诗文,是全面呈现胡寅生平志趣、创作交遊、政治立场、思想学术的最重要文献,也是后人研究其人其学以及两宋之交历史、政治和学术思想发展的珍贵资料。南宋时期《斐然集》先后两度刊刻,一为宁宗嘉定三年(1210)郑肇之刊本,一为理宗端平元年(1234)冯邦佐重刊本。今两宋本均已失传,仅有明清抄本存世。抄本可分为明清旧抄本和清《四库全书》本两个系统。旧抄本系统共有四部,分藏于海内外各藏书机构,其中明抄本、经鉏堂本与上图本原抄虽在一定程度上犹存宋槧旧式,但多有错乱、讹误和脱衍。四库本系统今存六部,分别是文渊阁本、文溯阁本、文津阁本、文澜阁本以及从文澜阁本抄出的丁氏八千卷楼藏本与孔氏岳雪楼影抄本。现存诸抄本均不理想,旧抄本讹误较多且保存不够完整,四库本则有
《古文尚书考》,惠栋撰。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广征博引,参照《左氏春秋内传》《说文解字》等古书所著录的《古文尚书》並附閻書十四條,从篇数、篇名、篇次、文字、内容、史实、典制等方面辨析东晋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之真伪,揭示其为伪书,全面闡述孔壁古文爲真,梅氏古文爲僞。下卷分别節取古文《尚書》二十五篇之文,廣引群籍,一一辨其由來,进一步论证梅氏古文为伪。惠栋对《古文尚书》的考证将《尚书》辨伪工作又向前推进一步。 《儒藏》精华编 首次整理出版此书,以国家图书馆藏读经楼刊本为底本,以上海书店影印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学海棠刊《皇清经解》本为校本进行点校整理,校勘精良。 《儒藏》精华编选刊 入选此书,推出单行本出版。 《九经古义》,惠栋撰。惠栋所撰《九经古义》十六卷,计有《周易》《尚
杜甫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自宋代起,对杜诗的种种注释笺校便蔚然成风,有 千家注杜 之说。钱谦益是由明入清的著名学者,其学问之广博精深素来为世所公认。他着重以史证诗,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考核进一步阐明杜诗的思想内容,对相关交游、地理、职官、典章制度等的笺注亦颇有价值,可说资料翔实、论证精当,是*有影响的杜诗注本之一。
《周礼》,原名《周官》,据说讲述的是周代的官制,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下又设若干下属,掌管国家的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但一般认为此书是汉代学者将周代制度理想化而撰成。《周礼》问世后,注家蜂起,门派林立,莫衷一是。东汉郑玄会通各家之说,作《周礼注》,一举取代了各家之说。唐代贾公彦又为《周礼》及郑《注》作《周礼疏》 ,成为《周礼》的又一功臣。后代读《周礼》者离不开这两家。但因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讹误日增,又无标点,今人读之,困难重重。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八行本《周礼疏》为底本,参校《唐石经》、《蜀石经》以及历代善本,并吸收了国内外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新式标点,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可以说,整理后的《周礼注疏》是目前为止的*好的本子。
《刘蕺山先生集》,全书二十四卷,内容丰富,含括奏疏、书、序、箴说、墓志铭、墓表、行状、杂著、祭文、赋诗等文体,在诗文往来中展现出刘宗周对时政、党争、教育等国事的思考。比较有名的《人谱》《学言》《读易图说》《讲学杂解 原旨》等文章集中反映了刘宗周的理学思想,主张慎独主敬,在平实中做慎独工夫,推崇慎独之说。刘宗周对理学的推崇和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阳明心学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局中的发展,为当时思想界提供了人生思考的方向和路径。
十三经是儒孥的基本典籍,是中华傅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逮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封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难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级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寅为本,从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张门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促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立于学官之后,直到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信报,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春科断狱』,『礼』成了『礼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家、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到
清初词坛,名家辈出。其中*特出者,当属纳兰性德。况周颐《蕙风词话》尊他为 国初*词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称他为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的身份高贵显赫,却向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这使得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纳兰词以纯真深厚的情感、精致细腻的描写、浅白流畅的语句、哀婉凄艳的风格打动了后世无数读者,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纳兰性德生前曾把他的部分词作刊印为《侧帽词》,后顾贞观把他的词与自己的词合刊为《弹指词侧帽词》合刊本。康熙十七年,顾贞观又与吴绮为他校定《饮水词》,刊于吴中。道光十二年,汪珊渔根据顾贞观原辑本、杨蓉裳抄本、袁兰村刊本等书,共辑得词三百余首,分为五卷,定名为《纳兰词》。光绪六年,许增在汪珊渔本的基础上又增加补遗二十一首,共计三百四十二首,成
《唐宋散文选注》由唐代和宋代上下两册组成,选录唐宋两代著名作家52人的代表作品,共计112篇,均为历代传颂的经典,如《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醉翁亭记》《赤壁赋》等。每位作者均有简介,每篇作品均有详注和简析,是阅读唐宋代散文的上佳选本。《唐代散文选注》,张撝之选注,初版于1978年;《宋代散文选注》,王水照选注,此书初版于1963年,这两种 大家小书 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的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丛书。现将唐宋合为一套,以便阅读。
《礼记集说》,元陈澔撰。 陈澔,元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字可大,号云住。东斋先生陈大猷子。生于宋景定元年(1260),卒于元至正元年(1341)。于宋季隐居不仕,不求闻达,教授乡里,有《礼记集说》行于世。世称经归先生。 据陈澔自序,《礼记集说》完稿在元至治二年(1322)。其先,宋代卫湜曾撰《礼记集说》百余卷,遍采群言,卷帙浩繁。陈澔此书虽与之同名,然宗旨不同。其自序称: 欲以坦明之说,使初学读之,即了其义。 可见陈氏《集说》以简明浅近为要。虽汇集前人诸说,但亦加以取舍,并按以己意。因此书坦明易懂,便于初学,故其传播甚广。加之澔为朱熹四传弟子,上承朱子之学,故明代科举考试《礼记》专用澔注,以之取士。清初仍之。可见此书在《礼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是书版本众多,流传情况较为复杂
《春秋权衡》十七卷,宋刘敞撰。刘敞重视经文,以经评传,十七卷内容都是围绕《春秋》经文来辨析《左氏》《公羊》《穀梁》三传之讹误、评判三家之短长。其议论顺序上则是先《左氏》,次《公羊》,而后《穀梁》;其章节安排上则是《左氏》七卷,《公羊》六卷,《穀梁》四卷。在评议《左氏》及《公羊》时,刘敞不仅以经评传,同时也对《左氏》杜预注及《公羊》何休解诂也一并提及且做议论,贯彻了他尊经的基本立场,以经评传、评注、评疏。 综合全书特点来看,《春秋权衡》一书议论色彩较重,重在阐发《春秋》三传之谬误,还原《春秋》经文真实之面貌,有许多观点发前人之所未发。可以说,《春秋权衡》一书多是刘敞自出新意解经,颇多自得之处,在经学研究上有其独到之价值。此次校点以康熙十九年刻《通志堂经解》本为底本,以现存国家
龚自珍是中国古典诗歌作手中的殿军,在有清一代,允为大家。其诗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善,深为后世推崇, 新安女士程金凤 (论者疑为是龚氏托名)有一段题于《己亥杂诗》末之著名评论,谓其 行间璀璨,吐属瑰丽 , 声情沉烈,恻悱遒上,如万玉哀鸣 ,甚至有 古今语言所可到境止于此 的评价。后世习为诗者,或多或少都会受龚自珍诗的影响。龚作品遗失较多,我社出版的是目前很全的本子,其中著名的是三百余首的组诗《己亥杂诗》,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没有的。刘逸生当初署名万尊嶷发表的《龚自珍己亥杂诗注》,已由中华书局出版,社会反响很大,而《龚自珍编年诗注》是龚诗目前很全的注本,以王佩诤整理的《龚自珍全集》所收诗为底本,按诗歌编年次序加以详注,注释精准,明白晓畅。单就 己亥杂诗注 而言,不仅完全包括了中华书局版
《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 史学三长 。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 史通学。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繁体竖排版)》较晚出,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繁体竖排版)》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更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是一部关于北宋一祖八宗九朝一百六十七年的简明编年史,共十八卷。其中第一、二卷为太祖朝纪事,第三、四卷为太宗朝纪事,第五、六卷为真宗朝纪事,第七、八、九卷为仁宗朝纪事,第十卷为英宗朝纪事,第十一、十二卷为神宗朝纪事,第十三、十四卷为哲宗朝纪事,第十五、十六卷为徽宗朝纪事,第十七、十八卷为钦宗朝纪事。本次点校,选用云衢张氏集义堂刊本《续资治通鉴》十八卷为底本,以其他两个元刊本为对校本,并辅以他书进行他校。
古籍善本影印。《笠泽丛书》为唐代陆龟蒙居笠泽(今苏州吴江)时所自编。唐代唐乾符六年(879),陆龟蒙卧病笠泽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四卷,系为诗、赋、颂、铭、记等杂文集,因不分类次,故名 丛书 。此书至清代尚有元刊本流传,后即湮没无闻。此书现存最早的刻本即清雍正年间顾氏碧筠草堂刻本和陆氏水云渔屋本。水云渔屋本在碧筠草堂本基础上,校勘更精,刊刻精美,传世较少。今据上海图书馆藏清雍正九年陆钟辉水云渔屋刻本影印,此本曾经清著名藏书家吴骞校勘、批注并跋,具有较高的版本和文献价值。
《日知录集释》三十二卷,附《日知录之余》四卷、《谲觚十事》,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撰,道光学者黄汝成作《集释》。《日知录》为顾炎武读书时随记的考辨性劄记,积三十余年而成,凝聚了顾氏一生心血。顾氏自谓平生之志业皆在其中。凡三十二卷,不分门目,有条目一千余条,编次大抵以类相从。内容宏富,涉及经术、治道、博闻等。是书考据精详,《四库总目提要》赞其 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 。《日知录》问世后,对乾嘉学术产生了广泛影响,阎若璩、钱大昕等硕儒大家皆有考订、疏证之作。 顾炎武生前因友人多求抄写,患不能给,于是先刻《日知录》八卷,后附《?H觚十事》。是为该书最早的刻本 康熙九年符山堂刊本。顾氏卒后,其弟子潘耒于康熙三十四年将《日知录》全稿三十二卷刊刻于闽中,此即遂初堂刻本。因迫于文字狱,潘耒对原稿中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