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晋书》记载,才子干宝,经历过两件怪事: 干宝父亲宠爱一名婢女,他母亲异常嫉妒。父亲去世后,母亲把婢女推到墓中殉葬。十多年后,干宝母亲去世,按照风俗将与父亲合葬,开墓后竟发现婢女伏在棺材上面目如生,大家惊讶万分,赶紧把婢女抬回家。婢女躺了几天才醒来,说起与干宝父亲在墓中同食同寝、恩爱如初,对家中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墓中生活也不觉得险恶。干宝听了直冒冷汗,不久就打发婢女改嫁。婢女改嫁后还生了孩子。 干宝的哥哥曾经因病气绝,数天身体不冷,醒来后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不知道自己死过,却说自己见到了天地间的鬼神事 干宝由此对现实世界生出了种种疑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此后,他历时三十年之久,倾心搜集和记录各种神仙鬼怪的灵异故事,终于编撰出了流传千年的《搜神记》。 翻开
天地人丛书 选取了宋明及清初诸位大儒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一一择取精善底本排印,并冠以名家导读,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简明扼要而又徵实可靠的理学入门经典读本。 北宋周敦颐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他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 无极而太极 , 太极 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圣人模仿 太极 建立 人极 ; 人极 即 诚 , 诚 是道德的*境界。周敦颐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他的代表著作《通书》不仅蕴涵丰富的义理,而且浑沦简洁,为后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阐释空间,被后世奉为宋明理学首出之经典。复旦大学哲学系徐洪兴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天地人丛书 选取了宋明及清初诸位大儒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一一择取精善底本排印,并冠以名家导读,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简明扼要而又徵实可靠的理学入门经典读本。 南宋陆九渊,世称象山先生,他提出 心即理 之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的实在。《语录》二卷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括异志》,宋张师正撰,傅成校点。全书十卷,记述北宋时期的奇闻异事,篇末多说明故事来源,以示可信。书中有的故事对后代传奇小说产生影响。以《四部丛刊》续编本为底本,校以明钞本、《类说》、《说郛》等本。 《倦游杂录》,宋张师正撰,李裕民辑校。书中对于官场黑暗,多所揭露,并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诗词。作者在南方宦游四十余年,书中记录了许多南方各地的风俗特产,大都出于耳闻目睹,比较真实可信。此书明以后散佚,辑校者据《说郛》、《宋朝事实类苑》、《永乐大典》等书重辑,共得一百八十六条,三万余字。
天地人丛书 选取了宋明及清初诸位大儒简明而有代表性的著作凡8部,一一择取精善底本排印,并冠以名家导读,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简明扼要而又徵实可靠的理学入门经典读本。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字而农,学者称船山先生。他对心性之学剖析精微,有极浓厚的宇宙论兴趣,建构了集宋明思想大成的哲学体系;他不仅博览四部,还涉猎佛道二藏,工于诗文词曲。船山之学博涉多方,若要对其思想有一个鸟瞰式的把握,《思问录》可作*。此书分为内外二篇,内篇是对自家基本哲学观点的陈述,外篇则是申说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思问录》是船山学说主要观点的浓缩,可与《张子正蒙注》互相发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严寿澂教授为本书撰写了导读。
本书收录《檐曝杂记》、《秦淮画舫录》两种。 《檐曝杂记》,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檐曝杂记》共六卷,内容广涉笔记野史、诗文书画、对联箴铭、方言谜语、掌故典章、文字游戏、人物行迹、遗闻琐事、中医偏方,不一而足。 《秦淮画舫录》,清捧花生撰,赵丽琰校点。《秦淮画舫录》共二卷,成书于嘉庆二十二年,记载了清嘉庆年间秦淮河青楼女子的轶闻及文人的题赠。作者自序云因成于画舫之游,故名《秦淮画舫录》。
本书收录《贾氏谭录》和《涑水记闻》二种。 《贾氏谭录》,北宋张洎撰,孔一校点。《贾氏谭录》系张洎于庚午岁(开宝三年,970)为南唐出使宋时,对宋左补阙贾黄中言谈所作的记录,故名《贾氏谭录》。贾黄中出身官宦世家,熟知台阁故事,以张洎实录,得存唐代轶闻,间有足补史书之阙者。本书以《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并以有关史料参校。 《涑水记闻》十六卷,北宋司马光撰,王根林校点。主要记宋太祖至神宗几朝的军政大事、朝典政章,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向为研治宋史的学者所重视。本书曾经著名学者缪荃孙、傅增汀、夏敬观等校勘整理,今以商务印书馆夏敬观所校十六卷本为底本进行标点,校以他本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有关类书。
《投辖录》,宋王明清撰,朱菊如校点。此书多记奇闻异事,偶亦涉及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作者家学渊博,耳濡目染,考其实而笔录之,内容多正史所未见。尤其是南渡以来,简册散佚,尤显其价值。以涵芬楼本为底本,参校《说郛》、《五朝小说大观》、《四库全书》等本。 《玉照新志》,宋王明清撰,汪新森、朱菊如校点。全书五卷,记述北宋后期朝野旧闻,涉及政治军事等方面为多,反映了北宋朝廷腐败,权臣误国,百姓苦于战火、流离失所的情景。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校以明钞本、尚白斋本。
本书收录《朝野佥载》、《云溪友议》两种。 《朝野佥载》,唐张鷟撰,恒鹤校点。本书记述唐代前期朝野遗事佚闻,以武后一朝事迹为多。举凡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等等,均有涉及,暴露了 贿货纵横、赃污狼藉 的现实世相。其他的治病医例、星相占卜、神灵怪异、文坛掌故等资料和琐闻碎语,也都有涉及。此次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参校《太平广记》、《说郛》、《历代小史》等本。 《云溪友议》,唐范摅撰,阳羡生校点。本书共六十五条,记载了唐开元以后文坛的逸事琐闻、诗歌本事。作者生活年代与所记之事的时间接近,较集中地提供了唐代白话诗的资料,其中不少被后人改编为戏剧或者小说,成为后世其他艺术形式的素材。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根据《四部丛刊》影印明刊三卷本排印,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稗海》
《论语》可谓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用语录体的形式,将孔子和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以及当时重要人物的言谈举止记录下来,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和孔门子弟言行的主要途径。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就成为官方尊崇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年以来的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自南宋起,《论语》被列入四书之一,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枕边书和科举考试的书。至今,它仍然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古代政治伦理思想、道德规范、礼仪制度、教育理念的源泉。 《论语》全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将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它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性格迥异,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
本书收录《教坊记》、《隋唐嘉话》、《唐国史补》、《刘宾客嘉话录》、《尚书故实》、《北里志》、《幽闲鼓吹》、《中朝故事》共八种。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曹中孚校点。本书记述了唐代的教坊制度、人物、轶闻、琐事,特别是记录的三百多曲名,不但保留了唐代乐曲的丰富资料,并且能从中反映出盛唐四十年间的文治武功、礼俗宗教、风俗民情等方面的一鳞半甲。全书虽然仅仅二千余字,资料价值却极高。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以《古今说海》本为底本,以《说郛》校勘,从《全唐文》中补自序,从《类说》中辑补数则,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本子。此次即以此本为主,重校后印行。 《隋唐嘉话》,唐刘餗撰,恒鹤校点。本书三卷,作者有意以此书作为正史大典的补充,主体记载唐代逸闻轶事,详细于唐太宗一朝君臣时事。片段言行,
《佩文诗韵》清初编定,为当时士子科考作试帖诗的官方韵书,韵部即 平水韵 的106部,所用的数据是金、元以后作诗用韵的根据,至今仍为广大创作近体诗者所惯用。《词林正韵》三卷,清戈载著,根据《广韵》206部,共19个韵部。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奉为圭臬,成为填词者之韵书。《中原音韵》,宋末元初周德清所著,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韵书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00余字,按读音分类,编成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每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部,而入声全部派入平、上、去三声。每一类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及北曲体制、音律、语言和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清朝初年,它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之大成者,有 空前绝后 之美誉。 聊斋 是书屋名称, 志 是记述的意思, 异 指奇异的故事。书中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由此也引来众多文学评论名家点评,其中冯镇峦批评本以其生平之明晰、评点之丰实、见解之独到,最为学界之看重。冯镇峦从小说本身的艺术水平出发,点出《聊斋》创作的文法技巧,肯定其 佳处难言尽 的字句锤炼、幻化神奇的人物塑造和精妙绝伦的谋篇布局,给予《聊斋》以 当代小说家言,定以此书第一 的高度评价。
《萍洲可谈》,宋朱彧撰,李伟国校点。本书所记,多为朱彧随父朱服游宦所至见闻,卷二详细记载北宋广州市舶司的职能以及舶船航海、外商 住唐 等情况,最为精彩。对在 蕃坊 居住的外国商人的衣饰、饮食、宗教信仰等多所记载,这些材料在浩瀚的宋代史料中极少见到。另外描述宋代朝章国故、制度变更、士人风气等,也十分可贵。此次校点以《四库全书》的《墨海金壶》本为底本,校以各本,并从《永乐大典》和《宋会要辑稿》各得逸文一条,附于书末。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高克勤校点。陆游书室自号 老学庵 ,本书是陆游晚年所著的笔记,所记内容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记录了当时大量的史实和掌故,可补正史之阙;而且反映了陆游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观点,也是研究陆游及其作品的重要资料。作者既富诗人之才,又具史家
《拾遗记(外3种)》收录《拾遗记》、《异苑》、《幽明录》、《续齐谐记》共四种。《拾遗记》,前秦王嘉撰,梁萧绮录,王根林校点。《拾遗记(外3种)》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宋罗大经撰,田松青校点。全书十八卷,或考证经史,或记述时事,议论多能有感而发,所记事实也能补史之未备。书中若干人物逸事亦颇具小说价值,常为后世小说、戏曲所采用。以涵芬楼《宋人小说》本为底本,校以《稗海》等书。
《鸡肋编》,宋庄绰撰,李保民校点。全书三卷,共收三百余条笔记,诸如名物考辨、诗文评说、本草方书、岁时习俗、工艺制作、时局朝政、旧闻逸事等均有论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少条目内容翔实,不作泛泛空论,反映出作者谨严笃实的治学态度。书中所记多得之于亲身见闻或可靠的文献稽考,故其可信度较高,为宋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的史料。此次校点以《琳琅秘室丛书》本为底本,用影元钞本和涵芬楼本进行参校,博采众家之长。 《贵耳集》,宋张端义撰,李保民校点。是书为作者流放韶州所作,凡三集,每集一卷,卷首皆有作者自序,剖析写作的缘起和动机。三集或记朝中见闻和文人诗话,为研究宋代文史之重要资料,或朝野杂事,兼及经史考证,目的在于 粗可备稗官虞初之求 ,故不少条目有较强的故事意味,久传于人口。此次校
《湘山野录》三卷、《续录》一卷,宋文莹撰,黄益元校点。此书是记载北宋见闻杂事的一部随笔,共一百六十五条,涉及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间政治经济、军国大事、外交活动,以及不少名人轶事,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学津讨原》、《学海类编》、《说库》等本。 《玉壶清话》,又名《玉壶野史》,宋文莹撰,黄益元校点。全书十卷,内容体例与《湘山野录》相仿,前八卷杂记北宋开国至神宗朝百年间君臣行事、礼乐宪章、诗文轶事、市井见闻等,第九、第十卷详记五代后期南唐政权的情况。此外书中谈诗论文之语亦颇有价值。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笔记小说大观》、《说郛》、《四库全书》等本。
《铁围山丛谈》,宋蔡絛撰,李梦生校点。蔡絛被贬白州,白州有铁围山,本书为絛流放后追忆往事及记眼前所见而作,因以"铁围山"为名。蔡絛出入九重,于朝廷掌故知之甚详,原书宽山识语言是书"上自乾德,下及建炎,中间二百年轶事,无不详志备载,亹亹动听"。后人多推许此书有资考证。此次校点,以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中华书局冯惠民、沈锡麟点校本。 《独醒杂志》,南宋曾敏行撰,朱杰人校点。本书是曾敏行的一本随笔,记录了他在读书、交友、旅游及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身后由其子三聘整理成书。全书所记,上自五代,下迄绍兴中,凡朝廷政事、典章沿革、名人轶事,多有记载。此次整理,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以国家图书馆藏明《穴研斋》钞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丁丙补钞本
《冷斋夜话》十卷,北宋僧人惠洪撰,李保民校点。惠洪与黄庭坚过从甚密,对其推崇备至,又好谈诗,故本书论诗十居七八,且多引黄庭坚语,并涉及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秦观等人。作者能诗,故所言多有可采之处。这次校点,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校《稗海》本、《学津讨原》本,并参考了《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中的相关条目。 《梁溪漫志》十卷,南宋费衮撰,金圆校点。全书内容主要有四,一为辨述朝廷典章制度,二为记叙前人遗闻轶事,三为考订史实,四为品评诗画文章。故本书资料价值颇堪瞩目,书成刊行即为国史实录院收录,以备编修高、孝、光三朝正史参用。此次整理以明刻本与影宋钞本比勘而成的《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等其他诸本,并参校《永乐大典》《说郛》中所
《汉魏六朝赋选》选目在《文选》所选赋的基础上又有所增益去取,择定二十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为精简起见,每一类型的赋,尽可能不重复入选。例如《恨赋》与《别赋》,《雪赋》与《月赋》都只收一篇。惟《西征赋》及《哀江南赋》,因有其独特的规模格局,虽较冗长,也予入选。至于同一作家,只选其作品略具有代表性的,以期尽量照顾全面。 (二)从文体来看,即使命名不同,属于赋体性质的仍应归入赋类,《七发》是其一例。至《酒箴》虽不宜径名为赋,而形式上亦与赋无异,故也收入。 (三)古人注书,有释事释意两种,李善注《文选》,是偏重释事的。在今天看来,由于赋中所用的词汇往往与现代汉语距离过远,不能不要求详尽的解释,但若专注重词藻的溯源,而忽略词意的阐发,对读者的帮助仍然不大,因此
《列仙全传》从编纂之初就是一部面向市场和民众的通俗读物。它在《列仙传》《续列仙传》《广列仙传》基础上收录了神仙581人,起自上古,迄于明弘治末年,是我国古代神仙传记中现存内容丰富的一种。它的文笔简洁,细节生动,博采群书,对传说中的成仙者的生平事迹进行记载。《列仙全传》还有193幅插图,共绘制222位神仙,其线条劲健,气韵生动,结构关系准确,人物姿态活跃,属徽派版刻代表作,收入书中,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本书整理,以《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影印国图藏明初刻本为底本,校以现存多种明末清初翻刻本及和刻本,依本丛书体例,显著讹误径行改正,不另出校记。其中日本宽政间刻本新增淡海竺常一序,今亦据此补入。需要指出的是,中华上编版影印本对原书作了较大改动,将原来传记与画像穿插之顺序打乱,改为传记集中在每卷卷前,图像集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