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善本书所见录》著录曾经罗振常目验过的近六百种善本书,计宋刻本79种,元刻本121种,明刻本220种,清刻本47种,稿本14种,抄本99种,校本7种,活字本6种,和刻本3种。 本次整理,是以绍兴天泉山房所藏《善本书所见录》誊抄稿本6册为底本,遵原有分册,新整理稿分经、史、子、集、总集五卷,将原末册题“善本书题跋”12篇,编为“善本书所见录补”,置于前五卷之后。又经整理者历年收集辑存罗氏书跋26篇,增补了《善本书所见录》和《天一阁藏书经见录》之阙。
《丁亥入都纪程/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据清光绪二十年刊本影印,原书作于清光绪十三年丁亥,作者黎庶昌因母去世告假返乡期满后赴京待命时。全书采取日记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作者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其间他不仅考察了所经地区的民生实业,还对许多重点形胜的地理文化做了详细描述和考证,纠正了《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蜀輶日记》和《汉书·地理志》等古籍中的一些错误,不仅是一部文笔清新雅致的学人游记,也是一部资料翔实、考证精准的地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