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我国极重要的古典文献,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人看待世界与为人处世的哲学基础。宋元以后,是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在古代有极大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门人辑录,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教育原则,其突出的思想是以德治国,实行仁政,推崇仁与孝,主张推己及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童、公孙丑等著,发挥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德服人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以民为先、保障人民权利、为民制产的民本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要培养人的礼义廉耻四端,加强人格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发扬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孟子
近代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人心,中国传统的诗学批评也发生相应转变。随着当时传媒的兴起与普及,报刊诗话得以产生与传播。报刊诗话以近代报刊为载体,以清末民初诗人群为主要批评对象,兼及古今中外,它既具古代诗话的诗学思路,又有近代的通变眼光。故而,它是近代文学复古与革新相碰撞、中国文化与异域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并在近代传媒刺激下繁盛一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报刊诗话呈现出明显的“喜新恋旧”时代烙印;同时,报刊诗话涉及的内容,也几乎涵盖了近代文学所必须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复古与革新的消长,文学内部的整合与裂变,新体诗与旧体诗的论争等,颇具近代诗学批评的新质。李德强著的《近代报刊诗话研究(1870-1919)》是在掌握原始文献资料基础上,对1870年至1919年间近代报刊诗话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 道。名可名, 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以及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文字简洁、富有韵律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老子著的《道德经全鉴(典藏诵读版)》解读行文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大家 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能从身边事物的细枝末节中体会老子的思想。
建安时期,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并称“建安七子”,“七子”与“三曹”之著述,共同形成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局面。曹丕《典论`论文》评价“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
《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广陵古籍刻印社选编的《孔子圣迹图日志》以《孔子圣迹图》为底本,精选100幅原刻作品,以线装日志小册形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