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郑张尚芳(1933 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 就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 。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主将,阿诺德对其时充斥于英国社会的机器崇拜和功利主义深恶痛绝,同时也敏锐地指出国民对个人自由无限度的追求极容易导致社会陷入一种混乱、分裂的无政府状态,从而严重妨碍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此,他高举古典文化的旗帜,呼吁用 文化 统合分裂的社会阶层,从而用健全理智引导全体国民摒弃物质至上的庸俗风气、追求本民族 最优秀的自我 。 本书首次出版于1869年,作为阿诺德在文化批评领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以文化代宗教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显示出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高瞻远瞩的预见性,成为对20世纪英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名著。
《长物志》与《园冶》,为中国古代制器、造园、栽植艺术的双璧。《长物志》偏重制器、栽植及风雅的家居物态营造,《园冶》则侧重于造园,以及物态生活的空间选择。二者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整体风貌。 《长物志》共十二志,分属制器、栽植、造园诸学科,含衣、食、住、用、行、游等各方面的生活内容。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志,阐述了中国古代园林生活的构建要素,指出了这些要素的互用关系及其选用原则。而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七志,其记述,或重制法,或重摆放,或重材质,却都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掩去人巧,不使人巧外露的审美心志。 《长物志》讲求的并非材料价值,而是黯雅古朴的材质与形态美感,其营建的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一贯追求,而且是
中国人本来活在天然的自明与自然中,却日渐被无孔不入的资本主义消费生活割裂得一塌糊涂,甚至异化,充满刺激,却虚无一片。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问题就是主体迷失。现在,处于传统跟现代的分水岭上,关键的就是中国之所以为中的 中 中庸、觉知能不能复活?除了反省、批判,正面的文化扎根工作更为重要。 本书是作者十四次讲座的结集,从文化传统、当代新文化、生活实践三方面,阐述《周易》、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精华,比较中西文化;分析社会变迁、现代化、人格发展、礼乐生活、读书方法等至高至平、至小至大的问题;援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研究生命的成长过程;并对许多问题提供了建议:如何传延中国文化,如何由艺入道,如何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掌握自己的生命、活出中道、活出生命的光泽,如何实现一个人的完成 本书旨在以主
启功先生书法讲记。讲述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作:《平复帖》《伯远帖》《兰亭序》《上阳台帖》《李白仙诗卷》《古诗四帖》《自叙帖》《万岁通天帖》《书谱》《孔宙碑》《华山庙碑》《瘗鹤铭》《集圣教序》《小草千字文》 一本书领略书法之美。
晚清民国时期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汉字简化的起始阶段。尽管该时期的汉字简化工作进行得不全面、不深入、不彻底,但它却是自唐宋以来社会生活中不时出现减省形体、俗写形体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系统简化工作的中坚阶段。它为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汉字简化工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本书全面搜集并整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的各类成果,将其按时间顺序编撰为 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发展年谱 ;梳理晚清民国时期汉字简化的发展过程,提炼该时段汉字简化发展的特点,把握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系统考察晚清民国时期与汉字简化相关的 术语 ;总结汉字简化方法;探讨这一时期汉字简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小说则是一盏明灯,让我们洞达人性,超越有限的人生。在《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套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 人性的枷锁 存在的荒谬 愿望的喜剧 心理的黑洞 好人的报酬 恩仇的世界 犯规的乐趣 他人的地狱 人际的宿命 男人的困惑 情欲的深度 作者与读者 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本辑包含10篇中国文论相关的高水平论文。这些论文是主编蔡宗齐先生主持的 中国文论关键术语范畴译介 计划中的文章。分别对中国文论中的文道、文德、情景、意境、兴趣、神韵、讽喻、虚实、义法、文气等问题,展开既深入又生动的述论,将向来难以清晰论说的文论术语,用清通简要、晓畅明晰的文字,梳理了其内涵演变、意义生成、范畴界定等关键问题。而且在讲明问题的前提下,力求不作繁琐引证,行文上对于中西方读者颇为友好。如刘宁研究员《 文道观 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演变》认为: 文道观 关注文学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先秦时期荀子提倡 宗经明道 ,推重儒家经典对明道的重要意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提出的 文原于道 强化了 文道观 的本体论建构;唐宋古文家及其后继者提倡 文以明道 ,追求 文道并重 文道合一 ,在强调创作者主
日本文化 是松冈正刚常年以来都在深耕的课题,作为当代日本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编辑泰斗,松冈先生常年参与多种文化领域的观察、实践经验,也让他能够以多视角、多层次,去拆解日本文化的演变路径。本书正是 松冈日本论 的集大成之作。 全书从剖析日本神话的构造开始,反思其所引申而出并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继而深入探寻近代日本的构造,在一条纵贯万年的文明延展线上,总结出了生动的日本形象。 日本文化既是单一的,又是多样的,它在吸收、斩断、重塑的时代循环之中,不断丰富自己、革新自己、回归自己。简单易懂的方式并不能深刻理解日本,一定要正视日本文化中深邃、暧昧的部分,才能掌握日本文化的精髓。全书以松冈独特的编辑思维,层层过滤掉世人经常流于表面的日本认知,为我们凝练出一幅关于和风的精致剪影。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既从理论层面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特质、突出特性、文化演进、精神标识、承载方式,又从实践层面深刻剖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法宝、根本遵循、方向路径,具有较强的原创性、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全书体例严谨、观点鲜明、表达生动、文风活泼,有力彰显了 两个结合 的重大意义,科学论证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是一部主题宏大、作者权威、内容全面、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通俗理论作品,为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宣传阐释提供了重要读本。
从凡俗的日常世界中发现美,是中国诗歌的智慧。在《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中,复旦大学邵毅平教授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透彻的分析带我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曲径通幽处,在随兴的漫谈中,体味古典之美与智慧。本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此次又经作者全新修订,并推出精装收藏版。 《中国诗歌:智慧的水珠》主要诠释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呈现的智慧,分为 诗艺篇 、 时间篇 、 空间篇 、 自然与超自然篇 等四编。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乡土观、爱情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2016年中国好书!知名文字学者许进雄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横跨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从现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本书汇集了作者以中国文字为探讨对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讲解中国文字渊源和流变的通俗文化读本。全书用简洁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讲解了二百余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读它们的笔画所表现的事物及其总和的含义,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本书旨在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引领读者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本书分内篇与外篇。内篇从议题构思、学术成果述评、问题意识之培养、理想选题之确定,到论文写作大纲拟定、结构思路确认、研究方法选取、征引文献、解读原典、诠释论证,再到绪论、结论、摘要、关键词、文献、注释等论文的各结构成分,皆详细指点解析。外篇从理想选题、视野开拓等方面,借鉴《春秋》《左传》等传统经典中的 叙述学 ,融通笔削、比事、属辞、编纂、考据、叙事、名实、义法的理路与脉络,例证演绎,现身说法,转化为 立意、谋篇、安章、布局 的写作技能。这也是本书特色之一。绎解文章撰写的逻辑脉络和理念方法,演示学术创作的心路步骤与准则规范。本书既有写作方法的集成性,又具历史深度的理论性,可作论文写作的攻略性参考,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指引。
本书是关于艺术论域的符号学研究专著。本书尝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一门意义之学,符号学如何走向艺术论域,如何解决意义非常特殊的对象 艺术,因为很多人认为艺术具有 无目的性 ,追求意义甚至会破坏艺术,艺术的意义 不可言传 。本书尝试将作为意义之学的符号学与 无目的 之实践的艺术相结合,重新审视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既能考察和推进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也能拓展当下学界对艺术的认知疆界。换句话说,符号学必须令人信服地揭示艺术的特点,在复杂问题的研究中,把艺术学理论向前推进一大步。这种尝试是非常具有创见的,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普遍性学术研究领域上的广阔视野。
电影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红色经典电影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利器。本书秉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理念,运用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全面、客观、深入剖析反映近现代中国和百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历程与伟大成就的红色经典电影,借助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红色艺术感染力,帮助当代青年人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本书全面梳理海派文化的形成、延续、传承、流变的脉络,对各个文化门类逐一梳理和研究,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海派文化知识体系,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海派文化提供扎实准确的史实基础。在全面辨析史料文献和历次文化论争的基础上,理清海派文化的准确内涵和合理外延,深入挖掘海派文化精髓与当代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内在契合之处,为新时代的上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动力。本书适合相关研究人员阅读,也可用作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由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讲述,马来西亚籍博士生余历雄记录整理的文学录,既有导师循循善诱,传授治学经验心得,评述研究成果、研究现状等教的内容。也有学生结合自身学 术背景、研究能力等,确立主攻方向、提炼研究课题、收集整理材料、形成学术观点、撰写修改论文、参加论文答辩等学的内容。全书围绕唐宋文学研究这个中心。广泛涉及文学史、 文化史、近代学术史、即当代研究现状。且对当前学术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多有评论,观点鲜明,颇多借鉴。凤凰出版社曾于2004年和2011年出版过两版,其间版权输出 到马来西亚,现收入新版的《周勋初文集》。
本书《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与中国阐释》属于 城市文化创新研究读本 丛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文丛、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蕞新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的编撰工作主要由文化产业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负责,其中,助理研究员杜梁博士负责了全书的策划和具体落实、联系作者版权授予、篇目拟定,与出版社联系及编辑小组成员工作的协调等事宜。花建研究员、刘春副研究员、陈亚亚助理研究员、刘轶研究员参与了本书策划、篇目拟定、联系作者的版权授予等工作,助理研究员戴伊璇博士撰写了综述及有关内容的翻译,并参与相关编辑工作。本书的编选基于包括王进、许蔚在内的中国文学研究室同事在城市文学研究与文献整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前期积累。全球前沿研究部分由李汇川博士进行编译和综述,他在广泛阅览的基础上选择
本书主要从四方面论证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同源一体性。首先,从历时角度追溯北京官话区的融合史,依据历史文献和现存方言资料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其次,从共时角度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特别是方言特征词)的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的词汇特征(方言特征词)。再次,考察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特征词的共时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的词汇特征,揭示北京官话区词汇的内部差异。最后,在归纳 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一致性 和对比 北京官话与其他方言的差异性 的基础上,概括出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特点。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质量效果的评判标准,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与行动,关乎教育的品质与未来。上城教育遵从教育规律,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始终坚守 面向教育新时代 的改革使命,秉持 为了更好的发展 的理念,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促进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设,推动并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本书全面总结上城教育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围绕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三大对象立场,阐释评价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典型案例,全方位展示富有上城辨识度的 立体评价 模式,为区域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这是一本承载时间、凝聚岁月沧桑的书,书写的是那些曾在、现在或未来有可能奔赴北美追寻梦想的普通华人,以及他们独一无二且充满变幻的生命历程。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他们在他乡的土壤中重新绽放,开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美丽鲜花。这本书也是一封充盈情感的感谢信,要谢谢的是那些不屈的生命、顽强的精神和华夏生生不息的辉煌。这些人、这些事虽然平常,但都应该被铭记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