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书汇集多位名师大家手笔,从中华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中华文化与智慧人生、小康社会与荆楚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国禅宗、四大名著与中华文化、新丝绸之路与中西方古老文明、追寻楚文化的血脉根脉文脉等12个维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有高端对话的思想碰撞,又有主题讲座的娓娓道来;既有引人入思的深湛学理,又有发人深省的人生智慧。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方法体系,剖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并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全面解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乡贤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修复与文化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学轨迹》力图系统地总结文化学研究成果,梳理文化学发展的轨迹,阐述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书力图系统全面地总结文化学的发展轨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把文化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分析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框架,把文化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从系统、关系、结构方面展开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人文精神。
本书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从不同层面、不同功能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以期为博物馆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视角。
《妖怪大全》是鬼怪漫画之父、妖怪博士水木茂经典之作。 从前的夜晚很黑,人们借着提灯微弱的光小心地走在路上。冒充落水小孩戏弄人的赤川子,听了夸赞就帮渔夫捕鱼的伊邪,平成元年都市传说中的人面犬,专卖发霉豆腐的豆腐小僧,与源赖光四大天王大战的土蜘蛛,整天监督僧人念经的木鱼达摩…… 《妖怪大全》共收录764种妖怪、112种神明,以及19个在日本流传的古老传说。水木茂汇集日本各地传说、民俗和神话,配以奇幻又富有创意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妖怪世界。
本书视野开阔,背景恢弘,引人入胜。它结束于直面我们人类本性的最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乃是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自我本性,正是这个自我构成了我们的意识核心,体验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拥有着我们的记忆和信仰,并为我们的种种生活任务作出抉择。苏珊。布莱克摩尔的结论语出惊人:那个内在的自我,那个“内在的我”,其实不过是一个幻觉而已,不过是谜米为了它们自身的复制而虚构出来的一个幻影。
本书重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探索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设。 从 宏观层面,旨在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构成国家话语能力的元素和影响国家话语能力的因素,及 元素因素 之间的互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 从 中观层面,旨在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要素出发,针对元素因素互动产生的不同动态情境,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对策。 从 微观层面,旨在以国家话语能力体系中的某一核心环节为重点,选取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国内 国际 重大及热点事件的案例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系统阐释话语建构特征、话语翻译方法和话语传播策略,通过国家话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方法体系,剖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并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全面解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乡贤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修复与文化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所收论文涵盖面较广,包括特稿和五个栏目。特稿论述了观念植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的价值。 古典文学与文献 栏目侧重于对古典戏曲的研究,既有对于剧本的分析,如清车王府藏曲本自列九部乱弹戏本事研究、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木鱼书叙录,也有对戏剧演出形态的分析,如《 角 与宋元杂剧的转型》,还包括清代流寓文人与扬州唱和关系分析。 中华文化史研究 栏目侧重于哲学和历史研究,涉及荀子君子观、卫湜《大学集说》的编纂思想、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继承人新考、刘备经略汉中的得失、南北朝至隋唐伎术官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与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 主要以乡土文化和文旅产业为中心,涉及乡村仪式专家的知识系统分析、湘桂走廊非遗教育的资源体系分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解析、中华文化经典景观化展示与传播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做了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的普及著作,它对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本书是中央纪委推荐图书,入选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获得2015年“中国30本好书”等奖项;翻译出版了法、韩、越南、泰等文版。 目录 目 录 001 序 001 导论 我们的文化观 021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063
邹衡先生的长篇学术论文《试论夏文化》 全面系统论证了“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学术观点,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夏代历史研究和夏文化考古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历史地位。 《稽古夏朝:解读〈试论夏文化〉》将学术经典《试论夏文化》还原至夏文化探索的考古学史研究背景之中,全面、深入、细致地论述“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学术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实质,并阐述这一重要观点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本书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阅读文学不再与“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相关,而更多地与专业理论相关。本书指出,这种文学现象仍是浪漫主义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延伸。当代文学在根本上并没有摆脱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问题框架,即对于自身性和主体性的追问。本书的问题是:随着上帝之死(哲学的上帝之死)而开始的对于文学和艺术自身的神圣性和性的追求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质疑:在当代思想气候对“文学”、“艺术”、“书写”和“诗歌”所进行的朝圣里面,是否已深入反思过其中可能包含的对他者遗忘和压抑?
本书系统研究文化治理与文化创新,确定文化的定位与定向,阐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分析文化系统的结构和模式、文化形态和功能,解析文化治理,把文化治理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认识;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阐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文化体制的问题提出改革方略,剖析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描述文化冲突,解析文化安全与文化全球化问题,阐释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
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之一,以反映当代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为主题,共收入文章23篇,分为“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七个部分。
《铸就城市之魂:东莞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核心所在,是一个城市的整体价值追求和灵魂。东莞人在吸吮莞邑人文雨露的基础上,培育和塑造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城市精神。“海纳百川”体现了东莞开放的气魄和包容的胸怀,是东莞改革开放精神的真实写照;“厚德务实”既是东莞这座城市的人文精髓所在,更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