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安徒生带给这个世界的,不只是童话,也是人世间有声无声的灵魂共鸣。 安徒生的名篇故事之下,渗透着文学革新、社会变革、人性突围的重重维度。他的童话,堪称文体革命,一如《海的女儿》等无冕经典,通过 隐秘叙事 突破启蒙的理性框架,这些意象既是诗性载体,更是对市民社会规训的无声抵抗。本书以多维透视重构了安徒生作为 市民知识分子 的精神图谱,打破他作为 儿童文学作家 的单一标签,揭示安徒生作品何以映射着19世纪欧洲思想变革。 《安徒生,故事的影子》带领读者走进童话名篇的历史来处,以哥本哈根市民阶层的交流互动为透镜,解读安徒生作品中反复出现的 越界者 原型(如丑小鸭、人鱼)。重审了克尔凯郭尔对安徒生的批判,梳理了安徒生作品对托马斯 曼文学创作的影响,并通过精神分析与文化环境研究,还原了安徒生如何创造他独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意识到 新城区 扩张受到了制约,不仅是因为城市人口规模增速不断放缓导致新城区人口不足,而且人们对通勤时间的忍受是有上限的,因此在旧城区实施城市更新活动非常重要。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以提升中心城区的人口承载力、改善旧城区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利于城市集约化发展。很显然,城市更新并不是对各类建筑设施简单修修补补,而是应该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从城市中不同功能区有机组合的角度来思考城市更新相关问题。同时,还需要面对城市更新中的挑战:资金筹集困难以及更新改造后的利益如何分配。《城市更新:理论、政策与案例》就城市更新的概念内涵、主要难点、主要政策以及典型案例展开研究。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围绕城市更新的概念、城市更新的相关政策、商业活动区域更新、城中村更新、老
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意义深远,却很不容易。而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可以让日常的学与教 传统的“双基”,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如何用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如何提炼大概念?如何将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如何设计核心任务?如何设计、实施、评估大单元教学?……本书涉及10多个学科、100多个大概念,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大概念教学实践模型,系统论述了大概念统领、核心问题导向、核心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是如何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并提供了三个完整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这是一本大概念教学实践工具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说清楚,讲明白,让大家看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的真正样子。书中来自教学一线各学科生动、鲜活的案例,接地气、可操作、可执行,真实可见,很有学习与借鉴价
跨文化研究丛书
本书系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由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16位思政课资深专家与骨干教师倾心撰写。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领悟信仰、笃定信仰、践行信仰、砥砺信仰、坚守信仰五大主题,针对困扰当代青年思想、事关铸魂育人根本的35个信仰难题,采用书信方式一一作答、平等交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教育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本书是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长成才成功的鲜活读本,也是广大青年思政工作者的有益参考。
本书聚焦作为 数字原住民 的澳门青年在数字时代所进行的网络青年文化实践,整体上以案例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以小见大,探讨数字时代的青年问题以及文化政治问题。本书将文化政治的研究视角带入青年研究领域,在传统亚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基础上聚焦青年研究以及文化政治研究在数字时代演变出的多维视野以及劳动生产、媒介生产、认同表演、社群想象、情感动员等新现象,有助于推而广之,理解数字时代的青年文化所存在的发展与问题。
旅行关乎生命,关乎灵魂。在《满世界》的作者龚曙光的眼中,每一次旅行,都是个体对世界、对生命、对灵魂的一次审视与思考,一次 与飞翔。 从晚清到当下、从康有为先生到 的“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巴黎、罗马、伦敦、布拉格到纽约、华盛顿……作者带着深思与追问,解读异域城市不同文明的优雅与激进、血气与灰调,读出每座城市的生存逻辑、文化心理,描画出世界视域中的未来步伐,熔炼出纯粹的主题:激赏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美好,洗去世界的乱象,让世界变得通透而充满灵性…… 作者在每一次走出国门进入另一个国度时,不仅看到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异样风貌, 着重追求灵魂的环球历险、灵性的文明辨析、灵动的艺术流变、灵异的风物写生。看世界的人很多,看得如此通透的人不多,能看到未来之路的人 少。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 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 ,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 项链模式 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文化价值论》、《文化悖论》、《价值实现论》本著作二十多年的出版,经历了从“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到“大道哲学全书”,再到“文化价值哲学三部曲”的过程。这也算是否定之否定吧。但它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修订再版。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笔者在哲学本体论上的追求造成的。初写这三本书的动机,是想把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由生物物理领域转向并扩大到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是怎样建构人的价值意识(包括价值思维悖谬)的。做此研究,一方面想解决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一系列中介变量问题;另一方面,想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是通过怎样的文化环境、情境、情势与生活细节发展价值意识,成为意识到的存在者的。这要比德国古典哲学家从“自我”出发,解决哲学知识论或
后理论时代的西方文论症候研究 必须立足于中国文论发展的实际需要,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实践与文学实践的现实土壤;必须与现代性进程相一致,必须符合现代性精神。在引进西方文论话语时坚持 选择性摄入-消化吸收-创造 的接受方式,把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与美学概念、罗马古典主义的诗艺原则与理性倾向、启蒙主义时代的文论雏形、象征主义的艺术传统与语言才能、现象学的文论初衷与思想游戏、形而上学的当代色彩,同中国及外国经典文本的解读结合起来,兼顾宏观与微观、求同与求异,着力在求异中实现突破与创造。同时,我们还要按照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借鉴、吸纳西方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现代阐释学与文学接受理论、文化政治诗学、后现代思潮缘起的某些思路、范式、
文化自信是赢得未来的关键因素 文化强国需要枕戈待旦、久久为功 文化润心重在全员参与、有效融创 文化理解呼唤沟通协作、包容共进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12个哲学思考回答 时代之问 有没有文化,有多少文化? 有什么样的文化,追求什么样的文化?在人的言谈举止、处事行世中尽显风范,在文明成果中凝结,在社会进步中显现。 有没有自信,有什么样的自信?能不能自信,怎么样自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进入现实和未来,体现着文化的综合气质和沉淀。 我们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体现了中华文化传承,建构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独立自主。 本书聚焦文化自信,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重点回答文化自信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样、如何做、如何推广、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等基本问题,让人们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