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带领广大读者于历史长河中追溯中华文明根脉,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路径,于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中摸索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何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希望通过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深刻阐释,为新时代建设新文化、创造新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本书是对中国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作者以50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厚积薄发,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引导读者去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去发现中国文化内在的品格与精神,去发现中国文化之美。作者还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清楚地讲述了儒、释、道、医、艺等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主要观点、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本书汇集了张鸿声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叙述与城市形象的塑造。第一辑从城市现代性入手,纵观从晚清到当代,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现代性表达如何得以确立,以及启蒙、消费、公共性、工业化等城市现代性叙述的几个方面。第二辑主要以上海为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上海城市现代性的想象,以及中外融合的文化身份的表达。第三辑主要围绕文学中的物质、空间与身体描写,讨论从晚清开始的上海文学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现代性与地方性表达。第四辑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外文学、文献中的北京记述,讨论文学中的北京叙述的几个传统,以及现代性叙述如何在当代北京文学中确立。
本期《汉籍知新》主要设置有“汉籍接受研究”“海外汉籍收藏与利用”“珍本汉籍研究”“珍本书志”“海外汉籍图书馆评介”等板块,汇集了十多位海外汉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本期论文以海外汉学研究及海外汉籍为研究对
本书是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谢新洲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发展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利用“活史料”——用深度访谈法还原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而生动的一手访谈资料。本书以媒体融合为切入点,收录了其中31位访谈对象的访谈资料,包括中央及地方媒体的从业人员,商业平台的从业人员,对媒体融合有着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学者等,并按照时间线索,以“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网络论坛、数字出版、新闻门户、全媒体、内容聚合平台、县域媒体融合、理论探索”为框架,将访谈资料加以串联,揭示出媒体融合在我国的源起与发展路径,呈现出媒体融合从自发实践到政治话语再到整体浪潮的发展脉络,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当下,鉴往知来,为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效果、推动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
本书是浙江千村故事系列丛书的一部,收录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的产品故事80多篇,涉及80多个历史文化村落,村落产品按照茶叶、水果、林木产品、种养产品、加工产品、乡村美食、乡村旅游七类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