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内容包括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五帝时社会状况 三代以来首服 身服 足服 饮食 周时车马 五帝时社会状况 等,共四十四卷。作者追本溯源,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迄晚清,凡历代社会情状、风俗变迁等专史未说者,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博弈游戏、岁时祭祀、市肆街衢等,条分缕析,详加考证,征引典籍凡三百余种。这对热衷于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想了解历代社会风俗的人来说,自是益人心智、不可从得的重要文献。
《古典新义》一书集中地体现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有别于传统学术的新思路。由作者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方面主要的成果汇集而成,是先秦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包括《周易义证类纂》《诗经新义》《诗经通义》《诗新台鸿字说》《尔雅新义》《庄子内篇校释》《庄子》《离骚解诂》《天问释天》《楚辞校补》《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璞堂杂识》《禺邗王壶跋》等共二十五篇。体现了闻一多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学养。
《中国文化史》一书叙述了自上古至近世民国成立后中国文化的演变历程,全书共三编。编为上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远古至两汉,是为中华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为中古文化史,主要叙述自东汉至明代,是为鳊文化输入中国与中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为近世文化史,主要叙述自明代至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以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中国俗文学史》一书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按时代发展的顺序,从先秦古歌谣谈起,止于清代民歌,依次对从先秦至清代诸朝中国的歌谣、民歌、歌赋、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等俗文学样式,做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 何谓俗文学 古代的歌谣 汉代的俗文学 六朝的民歌 唐代的民间歌赋 变文 宋金的杂剧词 鼓子词与诸宫调 元代的散曲 明代的民歌 宝卷 弹词 鼓词与子弟书 清代的民歌 。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目前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
本书通过民俗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以 皮影戏传承人 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重点考察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身份、生活现状、传承机制与创新模式等问题,以此强调我们可以通过对传承人 日常实践 的关注与诠释来推动地域社会的内驱力发挥功效,从而实现乡村社会与文化遗产的内生式可持续发展。
《文化学轨迹》力图系统地总结文化学研究成果,梳理文化学发展的轨迹,阐述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书力图系统全面地总结文化学的发展轨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把文化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分析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框架,把文化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从系统、关系、结构方面展开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人文精神。
《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当代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是一部关于生态文化理论及其主要流派的学术著作。它将“生态文化理论”界定为“深绿”意义上的生态哲学与伦理、深生态学、生态美学、生态自治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红绿”意义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绿色工联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学与环境新社会运动理论,和“浅绿”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环境公民理论、绿色 理论与 环境治理理论等主要代表性流派,并着重分析了这些 外生态文化理论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提供了关于当代人类社会绿色变革的合理想象或实践路径。
本书从基本理论、重大主题、范式拓展、课程应用等几个方面对生活德育论进行了的“升级”。(1)关于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探索了生活德育的时代背景、核心主题和未来发展;认为道德教育必然以道德学习为基础,对道德学习进行了深化研究;并从教育本心的角度思考教育和道德教育。(2)关于重大德育主题的探索,主要包括习惯培养的德育意义、道德想象力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如何进行羞耻教育、自觉的感恩教育应该如何开展、教育学如何思考道德伪善等过去德育理论鲜有研究但又确实意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3)关于生活德育的范式拓展,主要探讨了生活德育如何与学校的道德领导结合,如何与教学中的批评、表现等教育话语结合起来。(4)关于生活德育在德育课程中的运用,结合作者十余年来主编德育的经验,对德育的伦理学转向和加
本书是作者以符号学的视角讨论传播问题的第三部作品。 部《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讨论媒介技术与符号的关系;第二部《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研究图像转向的媒介图景;这本《文化传播符号学论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的总纲,从文化的生成逻辑探索传播符号学理论基础。全书围绕意义的认知、转换和解释展现传播符号学的“意义形式论”特质,并显示其对赛博时代意义问题的理论解释力。在本书中,中华文化符号不再仅仅是“东方主义”式的对象,而是传播符号学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本书广泛适用于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也可为语言及文化学者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参考。
本书汇集了作者反歧视法理研究的论文,涉及一些地方立法在就业、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性别、身高、长相、年龄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的学理分析、歧视的法律定义、歧视的类型、平等与非歧视原则、不受歧视权等的法理讨论,以及对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及其规范性文件中有关就业立法歧视的见解。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能源企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是重要的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础性内容。2021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的目标。本书通过对能源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对其披露原则、披露内容、披露模式等关键内容进行规范化,提出一套具有行业针对性的可参考技术路线和辅助规则,为相关实务工作提供参考,并推动有关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