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本书从最基本与推荐的古文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并力求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为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章节,都举出实例,释疑解难;关键处还附详细表格,化繁为简。要之,知识含金量高,一本在手,阅读古诗文的困难便能迎刃而解,是这三本书的主要特点。愿该书能成为您打开传统文化殿堂之门的金钥匙。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标准书号:9787547259825 所属分类:
本书是日本当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对福泽谕吉的名著《文明论概略》(1875)的再解读。《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走向,后经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阐释,成为介入当代思想生产的经典文本。本书作者把《文明论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并参照近代日本国家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洞见、偏见和内在矛盾。本书通过精读福泽谕吉这部为回应十九世纪后期亚洲发生的巨大转换而写作的著作,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历史,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处境等问题。
本书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本书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这是一本富有原创性的著作,研究透彻,文笔迷人,对于分析和理解视觉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米尔佐夫对材料的精湛运用使本书成为一本非常及时的著作,将能立即吸引住许多读者。 《视觉文化导论》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本书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导论性著作中,米尔佐夫探讨了:
《贰时代》目录所涉人物从陈丹青、余秋雨到黄苗子、文怀沙,大多是文化人物。可怪的是,当今天下,不管是朝堂上一名玩“躲猫猫”的衙役,还是山野里的一介玩“纸老虎”的村夫,不管是德艺双馨的文艺界人士,还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房产商人,朝堂内外,城乡山野,一派“二”姿烂漫。当此“二”时代,或曰装“二”时代,不管它的形容多么猥琐,总是靠近了真相,真相不管如何丑陋,还是要努力地盯视,千万不要别过脸去。潘采夫努力忍住恶心,为我们画了一幅“二时代行乐图”。有心人不妨按图索骥,将暗藏在时代心脏中的魔鬼仔细打量一番。
本书是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学术专著,也是供大专院校及相关人士学习与参考的教科书。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定义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分类、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与原则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不同功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开发与经营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自第八章始,作者分别从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仪式、节日以及文化空间等八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畴、普查申报要点以及开发等角度,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可以使读者理解交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模拟案例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进行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处理与媒体关系的能力,由此培训大学生进行沟通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报道和看法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报道较为客观。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成见仍然很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会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逐步探索形成的关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红医精神形成发展的沿革史,是一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史的真实再现,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更是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光辉写照。新时代学习并传承红医精神,其实质就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健康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梁启超,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他前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活动,事实上他在五四时期所提出的新文化建设方案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产物,更具有价值意义,只不过他的这一思想在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长期的争论中被遮蔽了。本书紧紧围绕这一被遮蔽的问题,探讨了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主张、价值意义等问题。本书既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同时也不乏理论的激情,对于梁启超和五四新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许能开卷有益。
本书是一本季羡林先生的对话集。 书中所收文字,大致不外以下两种:一种是备大新闻媒体对季羡林先生的访问,一种是诸多 专家、学者与季羡林先生双方、多极的对话、谈天。书中话题涉及广泛: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东方文化与中华丈明复兴、21世纪与人类未来等等。系研究上述诸领域以及季羡林先生本人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 本书计收文13篇,系季羡林先生对话文章在海内外的次系统结集。
本书全面参考了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品牌理论成果,系统地总结了外文化品牌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全面提高了文化品牌的概念、历史、战略、延伸、创新、资产、团队等品牌创造、发展、创新的规律,是既突出理论完整性,又重视实务指导性的教材。
《中华文化千问》由王永鸿、周成华主编,本书集纳大量的历史文化细节,精选了大量图片和文字,是文、史、哲知识汇编类图书,它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内容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历史、政治等方面。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真切逼真地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文化学概论新编(第2版)》不仅系统性强,而且理论性也强。对一些涉及文化发展的问题,如文化与环境、与时间、与教育、与符号象征、与变迁冲突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内容,都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探讨,做到问题有出处,说明有理由,讨论有结果;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还可以指导或解决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文化认识和共性问题。
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郭德纲以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与“义”。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史学、文学、哲学一次到位。慢火烹茶,进退有度,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郭论》,带你领略更大的江湖。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