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习和研究书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时尚和热潮。现代中国人已经普遍认识到书法的实用和审美特点,把学习书法当做人生修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孩子从小练习书法,写好汉字,不是作为一种专业训练,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和熏陶。21世纪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需要令人陶醉的文化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教育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本系列图书专门为国画初学者量身定做,涵盖了国画中山水、花鸟、云树几大类,着重于单个题材的演示,从局部到整体,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解与示范,便于读者掌握中国画基础的笔墨与造型技巧。 《国画入门:千姿百态的牡丹》是“国画入门”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共分为7章,由浅入深地教你如何轻松掌握国画中牡丹的各种绘制技巧。书中首先介绍了写意画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工具、如何用笔、调墨和调色的技法;然后分别介绍了牡丹的花头、枝干、叶子和花枝叶组合的画法,每种画法讲解后都附有各式各样的图例,可以供初学者们临摹;最后通过创作的方式让读者加以练习,提升读者的绘画能力。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喜欢画牡丹的读者、国画培训班、爱好国画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细说活解(大全集)(珍藏本)(超值白金版)》内容简介:《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书,在古代影响极大、流传甚广。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吕坤曾说:“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三百千》中,《三字经》成书最晚,但是影响。作者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三字一句的韵文琅琅上口,极易成诵,内容囊括历史、天文、地理等数门学科的知识,历来备受赞誉。自南宋以来,《三字经》已经流传700余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堪称“蒙学之冠”。古人云:“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精装典藏本)》将5本国学经典悉数收录,合而为一,并进行了精准注释和翻译,原文加通俗易懂的译文,更适合现代人阅读和理解。《三字经》从多方面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素有“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一说。《百家姓》收录中华姓氏,反映了中国几千年人口和历史的变迁。《千字文》是中国汉字魅力的呈现,对仗工整,文采斐然,令人拍案叫绝。《弟子规》集孔子、孟子等贤哲的道德教育理念之大成,是我国以礼仪治家安邦的代表作品。《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历经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修养、增添气质。
曹明冉,山东单县人,现为山东财政学院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及创作近四十年,能写意,善工笔,尤以牡丹绘画见长,有着清新明丽、笔墨奔放、线韵流的绘画风格。1990年先后在北京、广州、香港,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葡萄牙里斯本,美国纽约、旧金山举办了以牡丹为主体的个展。
婴戏题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与歌舞升平、天伦之乐联系在一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真正喜闻乐见,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渴望,在民间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本书汇集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的珍贵藏品,还有许多收藏家的宝贵藏品,与大家一起分享。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这是一篇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伦理、教育、为人处世、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四字韵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本书是为了帮助读者学习和理解《千字文》而撰写的一本通俗读物,对《千字文》字词的含义和词语的出处以及有关故事作了详尽的介绍和解说。
在我国古代诸多启蒙读物中,《三字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般认为它的成书年代最早是在南宋末年,作者为王应麟。王应麟是南宋的学者,他晚年隐居乡里,编写了一本《三字歌诀》,目的是教导本族子弟读书做人。后来此书风行天下,便不断有人加以补充,尤其是清朝道光年间对元、明、清三代历史的增补,使它更趋完善。人们将书名冠上一个“经”字,意思是说本书字字经典,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三字经》的影响巨大。在中国,它自产生以来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海外,它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它还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以后又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编进了《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荐。可以说,如今的《三字经》早就不为中国人所专有了,它已走出国门,
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随顺人生的真理来处事待人。有一位老师说在学《弟子规》以前看了很多圣贤书,觉得自己善根深厚,有时候还蛮佩服自己的。结果学了《弟子规》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很多很基本的做人道理,如孝都还没有去落实,所以她调整了自己的态度,很认真地学《弟子规》。所以我们说修行修行,要修正行为。发现自己的过失,你才会愈来愈明白,当个明白人,从而改正自己的过失,这叫真修行。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弟子规》,一个“入则孝”就能解决你小孩所有的问题。当孩子知道“身有伤,贻亲忧”,他会不会生活颠倒?当他知道
此《草书千字文卷》系宋徽宗赵佶书于北宋官一和四年(一一二二),全卷纵三十五点一厘米,横一千一百七十二厘米,草书,共九十九行,书于描金云龙纸卷上。此卷自宋官一和年问历经金昌明内府,南宋贾似道,明晋王府、项元汴,清梁清标等诸家递藏,后入藏于清内府,《格古要论》、《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为赵佶四十岁时所书,正是其盛年书艺成熟期的精品巨制。此卷草法当出自怀素狂草一派, 一气呵成,毫无倦笔,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极奔放驰骋之致。宋徽宗草书真迹传世绝少,此卷笔法精绝,尺幅宏大,纸墨粲然且流传有绪,虽文字稍有错漏,然瑕不掩瑜,无愧为翰墨瑰宝。 今将此卷墨迹影印出版,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参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人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言辞简炼,含义丰富,朗朗上口,便于诵读。不过儿童早期的识字、写字与启蒙老师的教学是不能分离的,古代的启蒙老师多亲自用端楷书写“三百千",供学童识字、摹写和临仿之用。然而人们习字多从颜体人手,而后柳、欧、赵诸体,可惜前人未能给我们留下用此四体书写的“三百千"。人们很难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识字和写字的教育地结合起来,实在是一件憾事。我们邀请了当代于颜、柳、欧、赵四体有专攻的实力派书家,分别用四家体书写“三百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