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新意迭出。全书按内容相对集中的原则,分为岁时等22类,涉及的内容有:四季更替、日月天气、治国安民、立身处世、处世原则、人生慨叹、人生感悟、人生境界、佛理禅心、诗歌创作、生活滋味、家风家教、文人雅事、男女爱情、人间友情、文化名人、山水草木、地域名胜、旅游见闻、咏物寄怀、吉庆题贺,等等。这些佳联妙对中,展现了作者敏锐的思想、洒脱的情怀,以及深厚的人文修养。 本书的对联在写作技法上也是匠心独运,其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学养富赡,说理圆融;写景状物,鲜明生动;寓情于景,风神潇洒;比喻用典,意味隽永;五曰句法多变,活泼晓畅。 作者广泛运用诗、词、戏曲、骈文、散体文、白话、方言等多种词汇句法,给人以灵活多变、活泼流畅的美感。其对联情景相生,情理并重,妙语连
楹联是律诗中对仗句的演变和发展。它特别强调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西湖周围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道观、洞府、牌坊,这些地方留下了很多历代政要、名流、骚人、墨客所题写的楹联,给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增添了不少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余在游山玩水之时,特别爱读这些楹联。自2004年起,历时10年,登山涉水,不避寒暑地跑遍了杭州市的各个景点,将楹联抄录下来,终将它整理汇编成集,至今已汇得1800~副楹联。其间,对某些难认的字,就按实描画在纸上,向当地有关人士及文化管理部门查询,有时还向撰写楹联的本人询问清楚。经过多次实地核对,尽可能做到无差错。 在楹联内容的选择上,以可读性、切实性、哲理性为上,并摒弃酸腐、庸俗之作,适当收录言简意
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额的深层蕴意,探求其真情实意,并依据颐和园楹联分布是“成组论套,贴题对景”这一特点,通盘思考,综合辨析,突破传统,纠正前人的谬解误说,对这些楹联匾额予以前所未见的解读。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做插图,使读者既可对照实景,又能欣赏古人书法之美。
本书共收录楹联100副,为作者近3年所创作,包含园林名胜联、历代贤士联、古诗文集联、师友联等, 书体涉及行书、草书、隶书。 本书中几幅扬州园林的联句,原作是由孙龙父、魏之祯、王板哉等家乡书坛硕儒题写的,一方面内容十分雅致,另一方面书法水平高超。除了扬州园林楹联外,册子中还有南京、苏州、杭州、保定、晋城、高邮等地的园林及名胜联。本书收录了多副明清以来的学者贤士联,共有仇兆鳌、吴让之、赵之谦、王文治、邓石如、汪中、郑板桥、纪晓岚、陈鸿寿、屠敬山、赵熙、李根源、曾国荃、李鸿章、曾习经、张祖翼、陈白崖、谭延闿等 30 余人的经典作品。古诗文联是我平时*常写的内容,这类联语占了本册的近一半。像扬州平山堂的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集自范仲淹《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胶南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纲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额的深层蕴意,探求其真情实意,并依据颐和园楹联分布是“成组论套,贴题对景”这一特点,通盘思考,综合辨析,突破传统,纠正前人的谬解误说,对这些楹联匾额予以前所未见的解读。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做插图,使读者既可对照实景,又能欣赏古人书法之美。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