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细腻唯美的笔调,围绕江南服饰,对江南与服饰相关联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风物景致娓娓道来,走进江南的蚕桑、丝绸、织锦、缂丝、刺绣、蓝印花布与旗袍的国度,讲述和江南服饰有关的历史人物、风物,西施、勾践、白居易、李清照、沈万三、沈婉、柳如是、苏州昆曲……在江南的诗性意境、历史风物、风物景致中自由地行走,体味每一个和江南衣裳有关的细节与韵致。《江南衣裳》还有呈现江南衣裳的大量精美图片,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还可获得视觉上的美的体验。 江南,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烟雨迷蒙。江南衣裳,轻柔飘逸,有丝绸的缠绵华贵,有蓝印花布的朴素自由。
衣冠服饰,古今不同。杨荫深编写的《衣冠服饰(精)》主要介绍二十多种日常穿戴的起源流变,从帽中到鞋袜,从布料到脂粉,——考证源流演变,同时又附有历代冠服的汇总介绍,内容极其丰富。中国历朝对衣冠服饰极为讲究,在时代,服饰更是等级地位的象征。书中对各朝代衣冠服饰的演变做了详细介绍。《衣冠服饰(精)》除了对袍、衫、袄、帽等做了介绍,这类偏女性化的用物,使本书内容又增添了一些情趣。
在涉及“服饰与中国文化”这一命题时,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个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所瞩目;另一个,中国是衣冠在国,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时,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重放光彩。 中国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正如写意的中国画;它随时代而变异风格又恰恰记录了中国文化走过的迅疾或迟缓的脚步。 东方神韵,是中国文化的化身,而完整的有形的神韵离不开中国服饰的特点。服饰与中国文化——诉说不尽也探索不尽的命题。让我们拉开中国文化舞台的大幕,看一看服饰在扮演什么角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新颖的观点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现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高腰掩乳”、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卧兔儿”、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伴随着生产水平、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而同步进展。因此,对人类衣冠服饰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些侧面情况,增加我们的历史知识。 这些记载,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衣冠服饰制的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例证。专志记述虽然十分详细,但和出土的石刻、壁画实物校核,却尚有许多不尽相符之处。究其原因,大凡有二:,文献记载的冠服制,多是统治阶级朝会、燕享、郊天、祀地等礼仪的服用制度,而石刻、壁画所反映的则多是平时燕居生活和奴隶劳动的情况;第二,后朝人修前朝历史,其时间相隔,或有数百年,中历战乱,资料多有散佚,征集难于周备,加上墓葬实物尚未出土,对于某些服物的认识或有借助想象或推测,以至于难以准确。例如,依史志记载,汉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北京剧装厂申报,并已列入“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剧装戏具主要含戏衣、盔头、靴鞋、髯口、把子等品类。本书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对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发展历史、技艺技巧、操作步骤、工具材料、作品赏析、传承谱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做了全面、详细的记录、介绍和研究。,"前言章剧装戏具概述 / 001节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前世今生 / 005第二节 北京剧装厂 / 010第三节 剧装行业代表性店铺的演变 / 023第四节 北京剧装行业的代表性传承人 / 038第二章剧装技艺的特点 / 057节 剧装戏具的种类 / 066第二节 剧装戏具的传统艺术形式 / 119第三节 剧装的设计原则 / 121第三章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简介 / 123节 戏衣制作技艺简介 / 124第二节 盔头制作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民间传统艺术。女子对美丽容貌的追求亘古不变,当复古成为时尚,追根溯源,从传统中发现流行。《红妆翠眉:中国女子的古典化妆、美容》致力于用最自然、单纯、传统的方式,介绍中华女子的传统化妆、美容方法,包括面妆、眉妆、眼妆、点唇、染指甲,以及熏香、节日嫁娶中的化妆风俗、化妆用具、美容养护方法与食疗保健,并结合其历史、具体操作、绘画雕塑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呈现一种经久不息的、永恒的艺术时尚。
本书主要是通过甲骨文和较早的几种文字形态,对汉字独具的象形特点及其悠久的历史进行研究,了解古代纺织、服装文化的早期状态。体例上主要通过对比较典型的文字进行研究,形成系列短文。“上篇”基本上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包括个别会意字),以甲骨文、金文形体为主,考察古代服饰的原始形态,如“玉”、“丝”、“巾”。“下篇”则介绍一些常用字的不常用义项,推究其服饰内容,如“的”还有“红点面饰”的意思;并介绍一些非常用字,这些字反映了传统服饰特色,如“钏”。整体配有相关图案。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民间传统艺术。女子对美丽容貌的追求亘古不变,当复古成为时尚,追根溯源,从传统中发现流行。《红妆翠眉:中国女子的古典化妆、美容》致力于用最自然、单纯、传统的方式,介绍中华女子的传统化妆、美容方法,包括面妆、眉妆、眼妆、点唇、染指甲,以及熏香、节日嫁娶中的化妆风俗、化妆用具、美容养护方法与食疗保健,并结合其历史、具体操作、绘画雕塑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呈现一种经久不息的、永恒的艺术时尚。
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 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 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