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你将会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终极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质朴、坚韧、广博、灵性,有着无穷的生命张力。
这是一本讲述云南建水紫陶的书。建水紫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建水城特殊的地理背景,文庙、学政考棚等民风民俗,建水制陶的源起、流变、现状,以及名品。第二部分,讲述了建水原生、富有的原矿泥资源、紫陶泥的特性及对比、装饰,以及老款上特殊的款识。第三部分,讲述了紫陶赏鉴的艺术价值分析、宜花性、宜茶性、紫陶的日常拓展创作、运用、打磨、工艺、艺术效果、美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本讲述建水紫陶方方面面的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本书讲述了中国绚烂的茶叶史、瓷器史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那部分。因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也是瓷器的代名词,长久以来,中国一直以茶和瓷器的两张名片,成为世界古代及中近代商品贸易的执牛耳者。以外销瓷器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通过驼路和海洋,改变着欧洲、亚洲各个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思想。茶瓷文化在欧洲,是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发展道路相关联,推动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经典美学流派的产生,在宫廷和贵族社会里,衍生出纷繁的下午茶文化,造成美轮美奂的建筑,仿中国之风几近狂热;茶瓷文化在亚洲,对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影响巨大,尤其是影响了日本的贵族社会,直接推动了日本禅宗茶道的产生,并最终结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同规格宴会时的装束、婚丧嫁娶时人们的着装、节日庆典时的应景服饰、朝服的组成和穿着顺序、时尚流行服饰的传播、户外运动装、旅游休闲装等。通过对服饰解剖式的介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还能为现代汉服的设计与穿搭、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发扬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书中你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点,例如古代的高跟鞋、拖鞋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过去赞美女性也是用“女神”,主随客便的官场礼仪,兼具声音的首饰“闹嚷嚷”,穿藕荷色衣衫的时尚老人,讲究穿搭的精神世界的旅游“卧游”,叛逆的流行“男穿女装”等等
本书为英国视觉艺术界知名的评论家彼得·多默所编,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苏欣所译,全书通过手工艺状况、科技的挑战、手工艺论述三个部分,汇集了十四篇工业革命以来关于英国手工艺研究的专业论文,涉及手工艺的历史、消费社会中的手工艺、工业设计中的思维与制造、手工艺的语言与实践哲学等内容,解释了手工艺制作者的身份认同、现代技术的影响及工作室工艺的发展前景等问题。
古人制器,则“以器载道”;今人“目见其器”,当“心怀以道”。本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则是“道”和“器”的研究方法,在现代考古学大量实物发现的基础上,结合古今“道”之研究在历史学、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神话学等方面的斐然成果,深入分析探索楚国刺绣艺术的外在形貌特点和内在文化精神,从而达到“见其器而知其道”的目的。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楚国刺绣艺术的内在文化结构、文化精神以及外在形式语言、艺术特征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考察楚国刺绣艺术的生长源泉,探析其与地域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同时理清楚国刺绣艺术的传播渠道,通过时空流变的观察和分析,阐述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多元形式与传承:民间艺术发展》由周玉娥著
基于中央银行的发展变革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历史和现实,延续第一卷货币循环的理论认识,本卷构建了一个流体力学货币政策理论体系,提出三个认识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职能的全新视角:第一,货币的时间价值是中央银行关注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
本书讲述了中国新一代科学女性工作、生活、成长中的故事,以及她们内心的所思所想,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欣赏她们的独特、独立、自信、快乐,感受“她”力量的坚韧、顽强、执着、从容,发掘“她”思想中的闪光
《中国瓷器史》,选用的是童书业先生的瓷器史相关论集,按照时间的顺序,重新整理成册。不仅仅是分析器物的特点、起源,更重在史籍记载与实物出土的对照情况,力求还原真正的中国瓷器发展史!其中参考大量自古以来的工艺美术类史料,此种大规模的引用研究,为工艺美术目前少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和手工业为支撑的农业国家,农耕社会的自然环境衍生了延续至今的传统生活方式。种类繁多的传统手工艺扎根于民间,与民生民俗息息相关,以实用、朴素、温情的品格展现了中国从过往到现代的国计民生和区别于其他文明起源地的文化特征。无论是服务于上层的宫廷工艺、充满文人趣味的士大夫工艺,还是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初衷源于特定自然环境中中国人的生活所需,蕴涵着生产与生活的造物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天工开物》由明代宋应星编撰,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存较为丰富的一部古籍,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记述了许多生产技术及农业用具。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十八卷。该书虽然是数百年前的古书,却包括了中国古代从农业到工艺品制作方法的全套技术,对我国古代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自该书问世以后,曾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广泛流传,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今天的读者阅览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供一条捷径,读者走进一片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天地,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力量与理趣,而将原著编译成了现代汉语并加以注释,进一步拉近了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
本书辑录了作者有关长沙窑收藏的近20篇笔记和约150张图片,从文化、历史、艺术、审美等角度,以不同的主题,梳理讲述了长沙窑各种类型瓷器的特点及大唐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关于收藏的境界及对文化器物传承的理解。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独特。 为便于读者借鉴学习,还编写了一些有关古陶瓷的生产工艺、收藏鉴赏等相关知识。
《优雅08:中国式建筑》 一座中国传统建筑是怎样建造起来的?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与其他建筑相比有什么特色?不同的建筑如住宅、寺庙、园林,背后蕴含着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的建筑的代表有哪些?我们看到一座传统建筑,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欣赏?作者在书中,将这些知识分章节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并附上亲身拍摄的照片与手绘结构图,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知识能有切实的了解。 ---------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本书以宏观简介入手、中观总结提炼深入、微观树人论事为写作逻辑,立足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的大背景,展示了陕西省榆林市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对榆林民营经济中典型的企业和
未来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危险的,也可能是美好的。我们通过讲述关于未来的故事,来应对这种永无止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如何构建这些故事?构建的地方在哪里?这些故事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未来?这本书是一本面向未
立体丝带绣是以真丝蚕丝带为主要原材料的一种刺绣方法。丝带的 特性,使得丝带扭转卷曲时 能栩栩如生地展现植物和花卉柔美优雅的形态。丝带毕竟不同于一般刺绣的丝线,在绣制时,有其特有的属性和方法。本书精选二十四节气中24种代表性植物花卉的刺绣过程,讲解立体丝带绣的方法技巧,图文清晰,同时配有补充练习,帮助读者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