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介绍,除绪论和结语外,共13章。前四章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和伦理道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介绍,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介绍说明,也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具有总纲性质。随后的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七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特色,图文并茂,内容生动。这些不同视角的展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面貌呈现出来。*后两章,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关注服饰、饮食、节庆、婚俗等民俗领域,并简要介绍了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几种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本书内容丰富,思想积极向上,观点正确,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精神的成长,是灵魂的健全,是人格的生成,是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对人的生命的自由实现的自觉意识的形成。既不同于传统的老中国,又不同于现代的西方国家的新的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有着健全灵魂的一代新人。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编纂,共四十九片,多位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加以陈戍国教授的精当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
礼俗一词,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被多次使用,常常和政治制度并列。从先秦时代以来,礼俗就与整个的“礼”不同,它有一定的范围,正如《礼记·王制》篇中所说:“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现代民俗学将之概括为“人生礼仪”,即每个社会成员在各个成长阶段,通过这些礼仪形式扮演着从家庭到社会的不同角色,它表现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伦理人际关系。王贵民编著的《礼俗史话》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从先秦至近代中国的“六礼”及出生、教育、成长、养老、死亡等礼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介绍了各个时期自皇室到民间各地区、各民族实施各项礼俗的具体情况,并对古籍所载礼仪的典章名物做了简明的介绍。《礼俗史话》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礼俗文化的全貌,从中看到古代社会的众生百态。
本书记载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作品语言通俗、史料翔实,是一本记录孔子人生轨迹的的人物传记。
守护文明就要守护记忆,传承文明就要传承记忆。而文化遗产记录着文明的演变,无疑需要妥善地保护与传承。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遗产日,保护好这些历史发展的见证、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每位国民的责任。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孟子》。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孟子身处七国争雄、众说纷纭之乱世,肩负木铎的使命。周游列国,与各国君主对谈仁政理想,思虑精微,辩才无碍。主张人性向善,犹如水向下流,从人基本的心之四端来开展。用各种寓言、格言、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有其价值,要培养浩然之气。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孟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
礼法传统婚姻制度是我国礼法文明的产物,起于周代,中经汉代、唐代的发展,直到宋代逐渐成熟完备,之后经元明清近八百年的演变,至清末民初又与现代婚姻理念相互碰撞,在流变、转型之中永葆“化育”社会的伦理功能和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功能。
《中国礼仪传承丛书:中国的射礼》是“中国礼仪传承丛书”系列之一,全书分为“射以观德”二千年;射法研求面面观;乡射礼的基本要素;三番射的礼仪与蕴意;番射;射礼蕴意六纲;射礼的流传与复兴等数章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这套丛书是面向当代的,更是面向未来的。全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图文并茂的表现,并且具备鲜活、哲理和深邃的思考,用民俗文化与传统美德,既照亮着今天,又昭示着后来。
教育在中国历来被称作百年大计、立国之本。教育从哪里抓起?面对时代提出的课题,本书紧扣师德师范师道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深入总结经验,探讨了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问题,既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实践操作指南。 本书认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离开教师谈教育,很难获得根本突破。而好老师的根本在哪里?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一个老师能否成为教师的大前提。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那么,如何树立真正的师德?根源在师道。这个道在哪里?在中国的经典中。经典首先并不是给学生学,而是先给老师学,给家长学。每个老师都要先讲好自己这堂人生课,然后才能正确地传道、授业、解惑,完成为人师者的本位责任,让学生踏对人生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