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许倬云先生以 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的大历史观,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三方面内容:第一方面是古代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 天下国家 体制,从 全球化 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内向型经济形态及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第二方面是从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比较,延展到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近代以来中国被深度卷人世界贸易体系以后两种文明的互动。第三方面是现代世界全球化贸易的兴衰和以此为基础的全新世界格局,在 全球化 走入低谷的今天,中国应该坚持的道路和未来世界的方向。 许先生认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经济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他还指出,中国传统 以人为本 的思想、 世界大同 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这是一本只聚焦于佛陀的头部,看佛陀的 脸 书。细数佛陀造像如何多头并进,辗转向东,又因族群的迁徙、历史的际遇、环境的差异、观念的嬗替,而持续演进,臻于完美。 作者身为雕塑艺术界的专家,却脱掉了专业学术的艰深外衣,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注解佛像容颜的演变,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的 入对门 的专业普及读物。其中不仅有大量*手的视觉资料,还有源于作者教学与学术的独到见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传奇。《中华文明五千年》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它史料丰富、例证翔实、叙述简洁、笔墨精湛,从远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向世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传承中华文明传统、借鉴中国智慧、弘扬中华精神的优秀学术普及著作,它重理论、成系统而又多有史料的佐证,有描述、配百余幅彩色插图而又不乏精辟的警语,可以给我们温暖和力量。它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
这是一位富有想象力和天真气质的作家独有的文学书写,是 虚 与 实 、 建构 与 解构 、 看 与 感 、 时间 与 空间 的创作,横跨了先秦至宋代、出生到死亡。 20篇特写历史文化名人 如孔子、庄子、韩非子、司马相如、司马迁、曹操、嵇康、王羲之、李白、苏轼、李清照、陆游等 的一个个生命瞬间,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张力,最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时刻。 留名千载的他们,和你我一样,要在庸常的生活里艰难跋涉:奔走与驻足、呐喊与沉默,光明与黑暗、升腾与沉沦,顽强与脆弱、辉煌与屈辱。他们始终站立,从站立的地方出发,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人物志。写司马迁的家世、学习和漫游时代、仕宦之路、师友与忧愤,犹如一部成长小说,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考察司马迁的处境与应对,看他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 《史记今读》不落入具体的文本赏析,而将一部传世经典放到文化长河中,回顾生成它的壮阔的时空景象,考察一部杰作在古典世界中为何伟大,解说的思路却时时贯彻到现在,但又不只站在现在这边,在古今交融中辨识《史记》至今熠熠生辉的魅力。 一部作品成为经典之后,随之而至的光环会慢慢弥缝创造物本有的针脚,让我们忘掉其初生时灰扑扑的模样,只记得光环围绕中宛如琥珀的完美织体。 那个写出了伟大作品的人,逐渐在传言中脱离了在世的辛劳,只剩下了跟不朽媲美的从容自若。 然而忘记了经典必然的世间属性,会同时忘掉其生长所需的土壤、
中国古代有一个鬼的世界,它在广被接受的文化话语体系或宏大叙事中并不明显。然而,这个阴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国过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认识中国,洞察历史与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 在早期中国,人们认为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它们与生人的关系?鬼在信仰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文学、艺术,并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是什么让鬼变得可怕?是什么让它们充满恶意?又是什么让它们也很脆弱?人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以温和的方式谈论鬼,以及为什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宗教、历史、社会理论、心理认知等多角度,追溯了从远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存在的鬼观念;并将中国的鬼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鬼进行比较,揭示每种文化的个体特征。
本书属刘东先生主编 台湾国学丛书 之一种。《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成书于一九五一年,在作者唐君毅去世前曾再版十次。全书本哲学观点以论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以通论为主,几乎涉及中华文化的所有方面和所有要素的品质特征及其发展,全面论证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同时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本书是唐君毅先生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承上启下的核心著作。
一部英国 知识社会 进化小史,跨越百年重温维多利亚风尚,感知书籍与文明的互塑共生。 本书回顾了维多利时代的 知识生产 光景:构建专业化的知识学科、为国民大众出版知识与探寻知识生产的价值隐喻,详细探讨的历史个案 威廉 斯塔布斯与《英国宪政史》、约翰 默里与大众旅游指南书、钱伯斯兄弟与《钱伯斯百科全书》、 疯子 迈纳医生与《牛津英语词典》、 家庭天使 与女性阅读,反映了该时代人文知识生产的不同侧影,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印证了英国中产阶级及其文化对 知识 的重新塑造,映照出19世纪英国这一 知识社会 的理念光谱,并表现出英国 知识制造工业 现代化流变的不同样态。全书围绕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众阅读、书籍出版、学科建立、学派发展等重要事件而展开,梳理了大众、作家、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展现了当时英国崇尚
中国好书 《国粹》作者的重磅新书,与《国粹》同属 王充闾人文三部曲 。 文脉,就是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随着人类一代一代的繁衍而被延续保护下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 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的千年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史。它以优雅的散文梳理了中国人文的脉络,描绘中华三千年文明史上先贤的心路历程,纵贯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揭秘中国文化托命之人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传承文脉而明道、修心、守正、创新等叱咤风云的往事,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胸怀、内涵、坚守、情操 让人们在一代代文脉相传之中,得以明晰我们民族的心灵史;回荡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理解我们的国家是
《西书东藏:中国文化名家的外文藏书》记述中国现代37位著名学者、作家、文化人曾经读过、收藏过的西文书,这些书后来又都成为作者的收藏。在中国,对古籍的研究、书写自来多矣,而对近代以来境内流传的外文书的研究,还没有过如本书这样的作品。作者选取的37位中国文化名家,第一位是1912年时35岁即被擢升为外交部次长的颜惠庆,最后一位是1949年时28岁正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夏志清,他们均是在1912年至1949年这一时段中有过重要经历的知识分子。 作者细心钩稽书背后的历史,依据实物讲述名家的阅读和藏书故事,做 知识的考掘 ,意在挖掘思想、观念、知识的脉络,实有思想层面深刻的意义。在写法上,本书采取 书话 的方式,不故作高深;着重事实的讲述,谨守实证的边界,不做理论的推阐。随书附入大量书影,可供读者参考和鉴赏。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更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数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并试图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传给后世 不仅仅是 如何 生存的技巧,更是 为何 存在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深藏于艺术、建筑与文学之中,需要跨越时空,在不同文化间寻找共鸣。 在本书中,我们将穿越文化史上的璀璨时刻,见证人类在拓展生存空间和发现自我时的巨大成就:从古埃及王后的失落之城,到玄奘穿越西域的求索之路;从庞贝古城出土的神秘南亚女神像,到留在月球上的时间胶囊 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文化创新、冲突、遗忘与重生中的智慧结晶,涵括古今,扣人心弦。 马丁 普克纳的这部作品,是记录文明发展重大时刻的档案,更是我们人类作为创造性物种留给未来的指南。 这是文化的故事,更是每个人的故事。
这里有浓缩欧洲百年建筑精华的中央大街,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声光影色的表达者 和平艺术电影院,这里有旋律优美的 哈夏 音乐会,这里有魔幻又惊艳的冰雪大世界,这里还有风靡网络、口味独特的面包饮料 格瓦斯 。这里曾是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最前沿,这里曾是引领时尚潮流的第一线。 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灵动的笔触、独特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哈尔滨的冰雪浪漫、音乐之风、建筑特色及文博旅游、美食文化等,呈现了哈尔滨充满魅力的城市风貌和城市气质。
《茶叶里的全球贸易史》创作了一部优雅的商品史,本书将茶叶放置在更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用令人信服的分析描述了18世纪北美地区的茶叶消费,并描述随之产生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在书中,茶叶随着贸易公司的推动和市场潮流的发展成了一种典型的全球贸易商品。而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利用自己的全球贸易能力,并且用巧妙的市场策略和加勒比地区充分的糖供应能力,将北美变成了茶叶的重要消费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渐渐习惯了这种饮料,也使茶从一种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而这一必需品也成了影响北美经济与社会的重要符号。
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每段关系中,我们希望得到什么? 是找到 另一半 的精神共振,是灵魂的提升,还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 情感史学家芭芭拉 罗森宛恩揭示我们对爱最旷日持久的想象:奥德修斯与佩内洛普经受了重重考验,涉过婚姻之河的包法利夫人走向幻灭;少年维特痴情无果,最终殉情,而欲求不满的唐璜总是朝三暮四;断背山里的农夫与牛仔灵魂相契,那不勒斯贫民区的一对天才少女对彼此又爱又恨 爱的故事千变万化,也并非都通往幸福。从文学经典、私密书笺,到影视剧作、婚姻誓词,讲述古往今来的志同道合、痴迷狂热、无私奉献、欲求不满与始乱终弃 回看历史,原来我们并不孤单。 了解爱的剧本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的情感。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与香料的书,发现、制作、数千年的流传,过往的奇怪用途以及在现代厨房的使用建议。 每天都会用到的香料,似乎永远来自神秘之地。发生在香料之上的事情,有时令人捧腹,有时让人心碎。不过对于香料的使用,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攸关性命,比如吸血鬼来袭时,蒜或者芥菜籽要如何使用才保险。 本书来自一个与香料相伴三代的家庭,作者凯特琳 彭齐慕格分享了关于香料的经验、知识,以及对其的热爱。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这是一部传统日本生活与文化的简史。 全书勾勒了茶道、花道、游艺、饮食等深度影响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类传统生活技能及其器物的发展简史,重点描述艺术与生活的关联和互动,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和革新。 全书以重要文化人物和文化遗存为立足点,从让茶文化在日本扎根的荣西到倜傥不羁的佐佐木道誉,从集花道大成的池坊专好、主张侘的美学的村田珠光到完成茶汤美学建设的千利休,从日常的茶汤和插花到桂离宫的审美意识、日本料理的食礼文化、柳宗悦的工艺运动等,既有历史的脉络,又有点和面的结合,简明平易地审视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和日本文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