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国家间语言学习政策与文化环境,二是新兴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法在法国和中国的本体论前景,三是汉学文化学习的动机与个案研究。
家风是中华文化中为朴素的智慧沉淀,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脊梁。而众多著名人物的家风也为后人树立起人生观的价值标准。家风丛书包含《革命家家风》《名仕家风》《百姓家风》《名士家风》《家风诗词》,从五个方面,梳理并精解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家风建设的精髓,督促我们从传统文化里汲取前人宝贵的精神养分。本书收录了有关百姓家风的故事,并对作者和创作背景做了介绍,提炼了核心家风。这是对中华家风文化的梳理,百姓家风更是中华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总结。
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文本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4CXW048)的研究成果。以2007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为话语背景,对视听文本所处的新的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做了梳理,并指出媒介融合语境下视听文本的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问题,即叙事学问题,以互动叙事概括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媒介融合语境下的视听文本叙事的核心特征,并以此为起点展开了互动叙事学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媒介融合下互动叙事的重新定义和理论论证、结构策略、话语研究、传播策略等。本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如何利用媒介融合时代的核心特性——互动性,来讲好故事,即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互动叙事研究。
对联是汉语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性产品,是集语言、文学、书法、装裱、小木作等各种形式于一身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当之无愧的瑰宝。对联由来已久,盛于明清。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节要张贴春联,结婚要张贴喜联,为老人庆寿要上寿联,哀悼逝者要出挽联,亭、桥、楼、阁、宫殿、祠堂、寺庙、商店、居室等都要有对联张挂装饰。可以说,对联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本书对于楹联的产生与发展,类型与特点,写法与避忌,均作了介绍,既讲基本知识,又教读者如何去写,并设专章介绍各种征联活动的出题、参赛、评选等。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古今楹联实例,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系统而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楹联的知识。内容丰富翔实,叙述口
意大利坐落在风光秀美的亚平宁半岛上,素有“欧洲花园”的美称。世世代代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的意大利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奇迹:从辉煌一时的罗马文明到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再从艰难统一亚平宁半岛到战后迅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勤劳聪明的意大利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精神世界、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社交礼仪,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的真实义》是李东霖采访蔡礼旭老师、刘余莉教授、江逸子老师、唐瑜;麦教授、李越老师、黄柏霖警官、江松桦董事长等七位老师的合集。 中国是世界 一个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的国家,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古一以贯之而又兼容并蓄,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中,可以吸纳和提升每一个文明,并做到自我提升。而中华文化之所以有这样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就在其着眼于家庭、落实在个人的教育传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家庭,教育一定要从孝开始。而整个社会则通过系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证了这种教育的完整性和建设性。正如孟夫子所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本书从 、社会、企业等不同方面深入阐发了这一理念,为当下中国人应如何承传中华文化提供了一种可以具体落实在个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