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系统回顾我国三十年来和国外四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前提,以对我国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现状的调查为根基,建构起符合我国师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模型,并尝试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发展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一般路径。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探讨的是历史教育研究中为基础的命题 历史思维能力。这个命题不仅举足轻重,而且尚待深入研究。 第二,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版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属于中层理论,旨在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三,实用性强。本书不仅有中层理论的建构,还对我国的历史课标和教科书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具体方略,对历史教育学者、课标专家、教材专家、中学历史教师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重磅推荐: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本书以从文化角度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 这一重大问题为使命,以 文化精神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原因 为理论假设,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从历史角度诠释这一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精神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实现文化的融合,并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使命。
象州地处广西中部,地理条件优越,素有“桂中粮仓”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是清代“江南才子” “两粤宗师”郑献甫和现代漫画大师廖冰兄的故乡。 翁秋德主编的《象州文化概览》一书从象州的象文化、古郡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长寿文化、铜鼓文化、甘王文化等 特色的地方文化入手,分门别类地进行概括和阐述,理清象州古今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为人们呈现了象州 魅力的历史人文概貌。全书图文并茂,为读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系统了解象州文化的平台,让人们读懂象州文化,记住象州文化,进而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象州文化,提高象州文化软实力,促进象州发展。
《中国文化精神(大字本)》汇集了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讲演词。先生自言,凡其所讲,无不自对国家民族之一腔热忱中来,皆是从一生在不断的国难之鼓励与指导下困心衡虑而得。书中所谈内容,对于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
《心灵学》是清末圣公会华人牧师颜永京(1838 1898)的一部文言文译著,译自美国学者海文(Joseph Haven,1816 1874)的 Mental Philosophy:Including the Intellect,Sensibilities, andWill 。《心灵学》成书于1889年,可以说是*部将所谓西方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著作。更难得的是,书中的译词由颜永京创制,与之后被普遍接受的日本心理学术语完全不同。从书中我们更可以窥见在19世纪末,心灵哲学是怎样从哲学和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蜕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的。
《下阿札记》书名中的 下阿 一词,出自唐朝天长设县时县衙所在地下阿村之名。全书除序和附录外分四个部分:曾是千秋客、横山觅故踪、书香流翰墨、萃玉缥缃中。曾是千秋客部分主要考证骆宾王、曾巩、王安石、吴敬梓、王贞仪、薛时雨等一批历史名人与天长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关系;横山觅故踪部分主要写了包公祠、崇本门、外婆桥等天长的历史名胜,以及它们与历史名人的关系;书香流翰墨部分主要写了几个书画人的故事,以及对他们书画艺术的评价;萃玉缥缃中部分主要写了对一些与天长有关的诗人、作家等文化人的研究,以及对他们留下的一些作品的欣赏。《下阿札记》作为研究天长的地方历史文化性质的著作,能够对目前天长历史文化的研究形成较好的补充,对安徽省内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亦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书中从乡村文化的内涵界定、乡村文化的构成内容和功能切入,剖析我国乡村文化的变迁逻辑、振兴路径与制度构建,不仅阐述了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的建设基础,还对当代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发展的眼光透视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传播的服务体系,为研究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传播创新奠定基础。全书结构合理、论述清晰,客观实用,力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对推动乡村文化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书是由南师怀瑾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对少数学子的讲解整理而成,只讲解了《论语》的前六篇,因念及时下青年学子阅读习惯尚简,并为初学之方便计,南师弟子刘雨虹等,将此书文句略加口语化,期能为年轻一代,略开易入之门。
本书收录了潘光旦先生发表的所有书评、序、跋。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历史上,潘光旦是享有盛名的读书、爱书、藏书之人,从其所做的书评序跋中,不仅可以体会其主要学术思想与研究志趣,亦能从另一个角度对他的人格与精神做观察和研究。
法国汉学源远流长,其中包括汉语与汉字教本的编写与研究。本书主要讨论三本书,其出版时间自19世纪至21世纪,分别由法国传教士、法国汉语教育家和法国汉学家编写,重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即在这些法国人看来,何为古汉语?法国人用什么视角和方法理解古汉语?以及他们如何运用文言文编写汉语教本?怎样分析法国汉语教本的资料库?等等。这是一笔很好的跨文化学术资源,对其展开研究,可以了解法国汉学的期待视野,也能对汉字文化圈现象给予新的评估。
本书是著名学者朱伟一教授对人文作品的品读,作者用炉边闲话般的文字,聊电影、谈读书,涉及文学、法律、历史、金融等多个主题,带读者走进五彩斑斓的艺文生活馆。全书通过影评和书评的方式,分享了法律学者的感悟。本书重在 交流 ,作者通过一篇一篇的文章与读者交流品读的感受,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本书重在 指引 ,作者提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有的外文作品甚至还没有被引进。读者可以在阅读本书后,拿来感兴趣的原作细细品读,将会受益匪浅。 不论是对法律读者而言,还是对于大众读者而言,本书有助于读者开阔阅读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了解一名法律学者对于人文作品的关注和理解。
《晚明以来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博弈研究》对晚明以来书画商业文化与文人情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将文人情结与书画商业文化的博弈历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晚明以前、晚明清初、清初到清中期、晚清民初、民国晚期以来。书中对晚明清初、清初到清中期、晚清民初三个历史时期进行了重点论述,并结合书画流派、地区和人物,以点带面地考察了文人在面对商业文化时的心态转变。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关注的重心往往在于文人对商业文化的适应.而忽略了文人在适应书画商业文化的同时还本能地表现出与之较量、博弈的情结。这种情结常常表现为“不齿言利”“不为人(物)役”“借书画自娱”等。他们或以清贫自唇,或以孝悌相标,或寄情诗酒、心怀家国。随着晚明以来书画市场的繁荣,文人艺术家们在适应市场的同时,其高标自持的文人情结始终
一本生动忠实的讲堂实录。 一次对钱穆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梳理。 一个与国学宗师亲近的机会。 钱穆一生讲学不辍,育人无数,对现代中国学术研究影响深远。这本由叶龙记录整理的《钱穆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钱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香港、台湾等地的9次讲演。内容涵盖思想、历史、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各篇互为补充,既有宏观上对文化历史的梳理,亦有断代研究的案例,以及个案研究成果的展示;既有思想文化的研究,亦有方法意义的探讨——是一本可以窥见钱穆宏大学术世界的小书。 读者如能从中了解钱穆的治学轨迹,明察其学问体系之庞大精细,体悟其对中华文化始终抱持的敬意,将对指导当下的精神生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