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当代中国国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倾力打造的一部高等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材,凝集了当代国学领域知名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全新探索。主要特点为: 1. 强大的编写阵容,权威的理论架构。该教材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过常宝担任主编,国内知名先秦史专家晁福林、古典文学专家郭英德、民俗学专家萧放、文化学者于丹等担任编委。古典文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多视角关照和切入,既完整清晰地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脉络,又传达出传统文化应有的多元化和体验性特征。 2. 知识性与实践性兼顾的体例架构,体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等院校,目的在于丰富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其民族文化信念,更在于激励青年学生身体力
古人对门户的看重,产生了门神崇拜。人们在门上面鸡画虎,悬苇索,挂桃符,贴神荼、郁垒,秦琼、敬德,钟馗等等,认为可以祟,纳祥福,于是产生了农历新年张贴门神画的民间习俗。自上古至今,这一习俗已流传了几千年。 本书汇辑了各地代表性的门神画作品,作者以他对地域、历史、民俗、民间美术融会贯通的理解,对各地门神画的历史起源、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评介和赏析。
本书正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自学考试的需要而专门编写的一本教材,旨在给该专业的学生一个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以便以他们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中外民俗有所帮助。目前,介绍有关中外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出版了不少,而民俗学的专业教材也有多种。 本书将民俗学专业教材与介绍民俗风情的普及性读物适当地进行了综合处理,目的还是为了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既能依据民俗学知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有条理地分析了解,又能与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层次相一致。
在古代,由于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不能正确认识汉字及其起源、发展及功能,从而把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出现了文字崇拜。早在几千年前的商周时代,人们就利用甲骨来,虽然它所依据的是龟甲灼纹而非文字,但仍可以把它视作文字崇拜的起源。 不仅文字的起源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且文字本身也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蕴含着命运的枢机,或者预示着神鬼的意志。人们便解拆字形,以预测吉凶和决定宜忌趋避。于是测字术产生了。 测字真的灵验吗? 本书以大量生动、活泼、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多角度向读者展现了古代测字术的发展渊源以及与测字有关的趣闻轶事,读来引人入胜。另外,本书对古代测字术的方法和社会功效进行解秘与反思,从而揭开测字背后的玄机,目的是让我们更全面了解民间存在的
《高碑店村民俗文化志》描述了京郊高碑店村的历史、文化、民俗:京城脚下的码头与村镇、村落庙宇承载的历史记忆、商农结合的高碑店街市、卖鱼的高碑店人、五月节的娘娘庙庙会、“公议助善”高跷老会、过大年中“抢银水”、喜轿铺与放河灯等。《高碑店村民俗文化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村落民俗文化志的书写具有开创性意义。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好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很好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苗红磊所著的《木雕》为该丛书中的一本,《木雕》主要介绍了木雕的起源与发展、木雕的题材与吉祥寓意、木雕的地域分布与特色等内容。
温州鼓词又称“盲词”,是指该艺术形式诞生之初,多由盲人操之为业。随着鼓词艺术的发展,明目艺人增多,民国时期与盲目艺人形成竞争之势,形成南板和北板两个流派。两个流派在艺术上的融合,使温州鼓词呈现“南腔北调”的艺术特征。在长期发展中,温州鼓词既在数代艺人的集体创作下产生独有曲目《十二红》和《南游传》,也积极借鉴和改编其他曲艺种类和文学作品,逐渐丰富词目,形成“十八本”、“红绿本”和“记”等代表作。演唱时灵活运用民间小调和套用戏曲曲牌音乐,变换曲调和唱腔,“唱”得优美,“白”得生动,“演”得传神,使演唱富有个性风格。
清明是与中元、冬至并重的重要祭祀日。经过一冬的蛰伏,人们脱去冬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拜祭去世的亲人,农历三月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苏醒的时节,无论是田间的旧坟,还是城市郊外的公墓,希望的绿色总在清明时节如期而至,或多或少,象征着生命的春色,缓解了人们的悲戚。王咏写这本《清明》的过程是一趟文献之旅。《清明》中那些乍看毫无生气、令人生畏的繁体字中隐藏着古人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史平实、绚烂,而且与自然有着息息相关的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