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本书,我们会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 、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为了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本书以阅读 行走的方式,遴选和大运河有关的城市及历史著作、文学作品等,邀请知名作家、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各地文化部们负责人、文化媒体等,在行走中阅读大运河,在阅读中传播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围绕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传说典故、风俗人情、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址、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多个话题展开,力求通过名家领读的形式展现出大运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对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位,并推动大运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五节。部分围绕大运河产生的文学作品展开,由知名作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第二部分围绕大运河滋养的名家展开,由运河文化研究专家讲述
本皮影教材分两册,此为册。重点介绍皮影文化。学习内容为皮影的基本技法和欣赏的学习,内容上是要引导皮影零基础的学生入门,学会皮影的基本技法、学习皮影的文化,并能学以致用,以皮影表达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以美装点我们的生活。教材中每课设计了皮影小讲堂、皮影小学、皮影小剧场等组成: 1.以趣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事和问题都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关; 2.课文正文和图:学习的内容; 3.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皮影欣赏模块:欣赏优秀的皮影作品,开拓学生思维; 4.艺术实践,学以致用。
本书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作者,带着自己的学生、遗产地传承人,在十多年深入遗产地农村的日日夜夜里,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踏村入地的田野调查中,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园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给遗产地乡村青年的授课和互动中,所形成的系列成果,因而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心血之作、指导之作,全都是干货、实货。 全书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分上编(告语青年、青年工作坊)、中编(文化归途、乡土守望者)和下编(朝话与夜话、田野叙事、凝望乡村)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了遗产地项目传承过程中的经验、收获和感悟,因而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 熟人社会 。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渐行渐远。《过去的乡居生活(典藏版)》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卷,近三百个乡居生活场景,能打动无论是否有此经历的读者,在记忆的荒漠溢出清泉,种出花朵。
这是一本写古珠玉的书,更是一本借古珠玉透视历史、洞见传统文化的书。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出历史庞大精微的细节。历史与当下、政治与审美、信仰与经济、习俗与工艺,在书中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趣味横生。丰富的图片加强了文字的现场感,问句式的标题,如 唐妆与宋妆区别在哪里?郑和下西洋如何买买买?明朝皇帝和官员腰上的的 呼啦圈 为何掉不下来? 等等,引人入胜,是一本好看好玩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人类的语言文字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索绪尔曾指出: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 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民俗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外国留学生中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传播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风俗的地区差异很大,对人们的生活甚至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习汉语,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就成为留学生应该了解并学习的一门必要科目。但是,综观现在的对外汉语教材,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教材屈指可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这一方面的理论建设有待加强。 该书是一本面向汉语水平达到中、高级程度的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教材。在内容上,本书共分十二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人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组文化符码。十二生肖浓缩农耕文明而形成的时间空间序数符号系统及其应用习俗,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文化遗产。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介绍十二生肖的由来,介绍相关民风民俗、典故传说等,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十二生肖知识的国民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云南史前文化史》中所论及的史前史,范围从 170 万年前元谋人的出现至公元前 13 世纪。云南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生物从低等到高等直到进化成人类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在云南都有发现,屡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人类起源关键时期云南古猿的大量发现为早期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本资料。云南是欧亚大陆*早出现人类的几个地点之一,此后一直生生不息。云南史前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体现了远古人类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与周边有着广泛的交流。以金沙江岩画和沧源岩画为代表的云南岩画艺术是云南史前文明的奇葩,记录着人类祖先迁徙的历程和生业方式,凝结了他们的集体记忆,是云南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青海民俗志(全四册)》 是系统、完整记录青海民俗文化的志书,从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精神民俗、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生活民俗、口承民俗、特色民族民俗等方面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青海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突出了青海民俗特色。书中首次将地方志体例与民俗学科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民俗学体系为根本,以地方志形式为载体,以青海多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同时又凸显了青海民俗文化的个性、传承性和丰富性。全书共9编29章,110多万字,照片400多幅。
阿兰 邓迪斯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民俗学界的代表人物。他在民俗学基本理论方面确立民俗阐释为民俗研究的*终目标,积极推动民俗的语境研究,扩大了民俗的范围;他在民俗学研究方法上融汇历史-地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研究方法;他在民俗学研究实践上对具体民俗事象往往做出异于前人的独到阐释。他的民俗学研究对中国的民俗学发展有启迪意义。本书即是对阿兰 邓迪斯民俗学研究的论述。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周星编著的《本土常识的意味(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出发对中国本土社会及母语文化的诸多事实和现象进行学术性探索的成果。作者尤其注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象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分析,致力于“发现”本土常识的深层意味,同时也对本土常识的传承及其在现当代中国社会里的再生产过程给予了揭示。作者基于较为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实地调查资料而从容展开专题性论述,不断地追问着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事实与民俗现象,进而对很多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地方性知识”给出了 新意的解读。本书堪称是一位生活在本土常识的“田野”之中并尝试走向“文化自觉”的本土人类学者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晶。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付德雷编著的《风筝》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风筝》介绍了风筝的起源与历史、风筝的文化与民众、风筝的分类与特点、风筝的制作与放飞、风筝艺术流派的传承与传人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好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很好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