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心斋为阳明高弟,开创了影响巨大的泰州学派。梁漱溟先生曾言:“阳明之门尽多高明之士,而泰州一派尤觉气象非凡。”泰州阳明学不但深入心性,而且躬行实践,门下不乏樵夫、农民、陶匠之辈,可谓以平凡世界为道场,弘传心学的辉光。 本书源于作者在江苏东台面对广大市民的系列讲座。在本书中,作者不但将自己对儒家心性学的切身领会凝聚为穿透文本的创见,而且将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面,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彼此印证,化本体为“现代工夫”,重新焕发了儒学的生命力。
中华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在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与习俗。本书中英双语,介绍了我国七大饮食文化区域各自的代表性美食,着重从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独特风味及制作方法等维度对各菜式进行阐释,务求帮助读者用英语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本书配专业外教录音,读者可扫描封底二维码在线听。
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读本,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议题分章节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众创时代、认知创业、认知自我、创客创新、机会获取、团队组建、资源整合、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企业成长等十大议题。既有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和形势政策的介绍,也有众创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认知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分析;既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方法的训练,也包括创业实践行动的指南;既有 互联网 时代下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又有大量本土创新创业案例的呈现和创新创业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苏州拥有苏州古典园林(9个园林)、中国大运河苏州段(4个河道7个景点)两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中国昆曲、中国古琴、苏州端午、宋锦、缂丝、香山帮、碧螺春制作技艺等7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的图谱上,苏州独占9席,是 世界遗产点 多的城市。 本书是以非虚构的体例和叙述基调,通过深入采访大量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结合个体体验而创作完成的一册多维度、立体系统呈现苏州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遗的独特魅力的作品。
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相辅相成,为加快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本书将科技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科技馆场域中的表征、呈现与传播,研究科技馆展厅、展项研发中对科技文化内涵的挖掘、展出后对科技文化内涵的传播等多种科技展览叙事与科技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从历时维度和共时维度探讨科技馆视域下科技文化的演变与呈现,将科普研究与科技文化、科技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相关联,开拓科普研究的新境界。本书内容包括:*章、科技文化的可能向度;第二章、技术文化与展项叙事;第三章、创客文化与展项建设;第四章、文化心理与展项设计;第五章、科幻文化与科普展项;第六章、奥本海默科技馆哲学;第七章、儿童科技馆发展简史;等。
195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图书馆借推行分馆制的契机,在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及教育四个分馆开始聘用学科馆员,因此,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代表性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大学图书馆。我国高校图书馆探索学科馆员制度大约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不过,直到2007年之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基本以照搬国外学科馆员制度的经验和做法为主,缺乏中国特色与本土化创新,未能深入理解并凝练学科化服务的意义和内涵。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早在1993年就意识到学科馆员制度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之路,相继召开研讨会探讨学科化服务的可行性,并在2003年末,推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至2008年,以闵行校区的新图书馆落成为契机,对原本舶来品的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全新设计和本土化创新改造,形成了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核心的泛学科化
一带一路 建设是一项以经济建设为主导、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的事业;是借助既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 丝绸之路 的历史符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建设中要做到语言文化融通,既要大量培养语言人才,包括专门语言人才和 语言 专业 的复合型人才,也要充分发掘和利用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民心相连、相通服务。本书主要围绕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人才培养 分别从 一带一路 人才培养 、 中文人才稀缺 、 一带一路 呼唤 小语种 人才 、 到沿线国家留学逐渐升温 、 沿线国家将成为来华留学主力 以及 来华留学生生存状况调查 等热点话题着手,结合相关主题报道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为探索 一带一路 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对大运河文化带雄安区域宏观经济总体情况、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名优产品、美丽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比较全面地梳理了雄安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各自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县区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该书对了解大运河雄安段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为雄安文化区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外界了解雄安沿线区县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河北省 好对接北京首都功能疏解以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高层面提供研究资料。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文化的重要作用、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性、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刻内涵、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与势、把握好互联网这个 变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使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等十个方面,科学回答“文化强国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国”“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等重大命题,系统阐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真理力量。本书植根学术阐释政治,贯通古今,纵横中外,是一部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强国建设通俗理论读物。
本书是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亚历山大演讲”为基础撰写而成的。 我们可能不曾想到—— 《西游记》和《神曲》都暗含一个基本的概念性比喻:将人生比为旅程,而这一比喻亦属于世界文学的传统。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劳伦斯神甫的一切行动原来是“毒药”与“良药”辩证转化的象征,而中国古代也有寓意相似的“乌脚溪”故事——病重之人落入剧毒之溪后反而“药到”病除。 无论是大思想家老子,还是大哲学家黑格尔、大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寻求真理、寻找自我是一条先出走,再复归,融自我和他者于一体后收获答案的发展之路…… 全书无论是观点还是例证,作者都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地娓娓道来,既证明了需要范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和鉴赏不同的文学和文化传统,又提出了只有通过东西方比较研究跨文化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 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它同样是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劳动中日积月累、心口相传的生命记忆以及活态的文化基因。它扎根于民间,蕴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回味历史,品味历史,在时间洪流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民族记忆与地方记忆。 品读非遗,编者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和曲艺八个方面系统的讲解和品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 统一的基础。
本书以 传统文化育人为出发点,系统总结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利用 传统文化进行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将传承 传统文化贯穿到教学实践当中。主要内容是: 章国学经典涵养人文底蕴、第二章课程指向培育理想人格、第三章文化传播追寻大同梦想、第四章双创平台锻造实践能力、专题:用中华 传统文化育人的特色实践。立足单位特点强化品牌建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性、示范性。围绕“ 传统文化育人”主题,将“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与“立德树人(即育人)”紧密衔接,在将“ 传统文化”内涵如何转换为“育人”路径上做足文章,真正体现“以文化人”的实践成效。本册图书是图文并茂的通俗理论读物,争取上能“顶天”(文化理论)又能“立地”(育人实践),力争代表新时期四川外国语大学乃至重庆高校、甚至中国高校优秀传统文
......
陈波著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聚焦于当前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财政保障机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调查数据,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回答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本书从我国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模式和发展趋势入手,探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并梳理西方 公共文化的主要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湖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分析总结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保障标准、方式与范围,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财政保障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本书在全面检索、梳理和研究 外文化产品需求相关文献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化经济学理论和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对文化产品需求缺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规范分析。在以上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公共政策弥合文化产品需求缺口的着力点,亦即寻求推动文化产品由“生产 型”向“消费 型”转移,加快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 路径。
《思想地震》汇集的是柄谷行人1995—2015年的11个演讲。篇目由作者精心挑选,包括《地震与康德》《现代文学的终结》《日本精神分析再思考》《山人与山姥》等,涉及哲学、文学、民俗学、建筑等不同领域,囊括现代文学的终结、民族主义、地缘政治、城市规划等丰富话题。本书所收演讲代表柄谷行人近年来对诸多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的思考成果,他一如既往的洞察力与强劲的分析批判能力为中国读者继续带来启发,也展现了 思想家如何随着世界之势的变化不断 新他的思考。
《给母校的情书》好比一曲饱含着墨香韵味的恋歌,收录了南宁三中师生和优秀校友们的回忆文章。师者说,学子吟,从教师们的珍贵回忆,到学子们在求学时期难忘的点滴与毕业后对母校无尽的眷恋。通过一封封充满深情的书信,让人体会到南宁市第三中学在百年时光中为学子们的成长付出的真挚关怀,见识了这座百年名校多彩且立体的人文风采。
“十三邀”作为一档现象级人物访谈节目,自2016年启程,迄今已陪伴我们走过八年。作家许知远深度采访 外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 《十三邀Ⅱ:行动即答案》收录“十三邀”第5、6、7季(2020—2023)共计40多位人物的对谈实录,重新编辑整理,全套五册。本书《创造一个自己的时间》为其中之一,其余四册为:《站在历史的远处》《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保持对生活的一些刺》和《人生的定义性时刻》。 本书中与许知远对话的是七位勇猛精进的斗士和时代的追梦人。他们是80岁了依然要去战斗的建筑界的“野武士”安藤忠雄;是只要唱起歌苦难就会消失的歌唱家田浩江;是“每一次大的成功之后就有一次大的危机”,然后再次突围发展的TCL创始人李东生;是一面帮助条件优异的学生走向世界,一面为了公平帮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