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星生命,人类该如何回答那个千百年来难解的问题:我们是谁?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是人类交给宇宙的一个答案。这份地球档案由NASA委托超人气科普作家卡尔 萨根打造,它跟随两架 旅行者 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在茫茫星际中漫游,期待着一场与外星生命的邂逅。 为完成这项浪漫的使命,萨根与各领域的专家在6个月内不断尝试,力求用最少的介质承载尽可能多的珍贵信息。最终,一张代表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诞生了:118张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一部简述进化史的音频 地球之声 、55种人类不同语言的问候和一种鲸的歌声。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收录了这张金唱片的全部内容,并带有详细解说。作为这段传奇的亲历者,唱片原班制作团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这张唱片从构想变
刘苏里导读,中国38位知名学者讲读,共同解读上下 2500 年46位西方思想家的 51 部著作。这些思想家的著作光照当代,泽被千秋,讲读者的解读通透、有趣,本书有助于你理清西方两千余年来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掌握政治、哲学、法学等思想菁华,透彻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带你实现观念与思想的飞升。
藏族人口占了西藏自治区的93%,约52%的藏族人生活在西藏,其余的人民生活在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省。6年的频繁访问和对青海和云南藏族社区的参与使得作者对这些可爱的人民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本书里描述的作者的两个藏族女儿,都来自普通的家庭。这本书展现她们真实的生活和想法,发现生活在云南和青海藏族人的生活和文化、严酷的自然环境、社会、学校和工作以及梦想和挑战。
亚洲各国各地区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毗邻和互相影响形成了具有共性的东方智慧和亚洲价值。为推动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与互学互鉴,共同弘扬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国际儒学联合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年7月9日,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越南、新加坡国家的驻华使节等二百余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 本次会议围绕“开展并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上形成的东亚文明、东南亚文明、南亚文明、西亚文明、中亚文明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各自对整个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作出的贡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这是一部关于15世纪中国探险航海家郑和的传记。奉明朝黄帝朱棣之命,郑和建造了一支由300多艘宝船组成的船队,其中一些船只比足球场还大。他带领船队七次远征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及非洲等地。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哥伦布开始探索新大陆之前60年,郑和可能已经航行到了澳大利亚、欧洲和美洲。他的航海事迹可能就是电影《航海英雄辛巴达传奇》的灵感来源。全书用浅显的语言讲述了郑和的一生,尤其是七次下西洋的精彩故事。文字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有画面感,非常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对中国历史中国故事感兴趣的外国读者阅读。 The Seven Voyages of Zheng He; The Real Sinbad the Sailor, is a mid-grade (ages 10-18) biography about the 15th Century Chinese explorer, Zheng He. At the instigation of Ming Emperor Zhu Di, Zheng He built a fleet of over 300 treasure ships, some of them larger than a football field, and led t
《文化遗产学》分为八章,逐一阐述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构架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问题,将迄今关于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型、构成、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机制、方式等等认识,进行了系统化的归纳和理论化的总结。 《文化遗产学》是适应中国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欲利用实践的迫切需要,在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欲利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文化遗产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初次尝试。
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100 件国宝述说中国古人的创造力,共100 集,每集5 分钟,通过讲述一件文物,介绍国宝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审美和中国价值观,以全新视角带您读懂中华文化。*、二季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并带起来一波文博热。 本书完整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25 件国宝的故事内容,以流畅生动的语言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此外,图书增加了大量有关文物的制作工艺、相关中国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的辅文,使本书更具人文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使历史文物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继纪录片后,能对文物传奇、历史探索、中华文化有更为深入的探寻。 This book presents the stories of the 25 treasures in the second season of the documentary. Between th
《我们的文明与世界的文明》是 文明对话论丛 系列继《我们的文明观》后,第二本面世的图书。 文明对话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理想。我们希望通过 文明对话 的实践,通过不断地总结人类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让 文明对话 这一人类的伟业从自在的实践状态,逐步发展成全面自觉的精神现象。该系列旨在宣扬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书以在中国发生的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对日跨文化接触为研究对象,对在中国发生的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对日跨文化接触的现状进行了现象性把握,并基于跨文化接触是一个动态性过程的认识,对不同情境下的跨文化接触过程进行了记述,通过该记述结果提出了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为获得持续的跨文化接触而需要具备的交际能力,从而对中国的日语教育提出了启示。本研究对111名日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关于是否具有对日跨文化接触经历,对日跨文化接触的持续状况,接触的对象、场所、持续时间、主要内容等的实证调查,并对4所高校在籍的20名具有对日跨文化接触经历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了基于修正版扎根理论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对跨文化接触过程进行了记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为获得持续的跨文化接触
本书收入以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共十四篇,涉及古代文学、经学文献、敦煌文献、出土石经墓志、、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及版本目录研究等各个领域。各文章 篇幅或多或少,但均有新说新义,其观点能够给学界相关领域研究以启发。本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致力于传播海内外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探讨学界普遍关 心的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化问题,引导社会全面认识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书是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学界的专业学术集刊,创办于2017年,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为第九辑,发布了2022年版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分享了各位孔子学院院长对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文化共通的真知灼见。聚焦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体系建构、电竞体育的国际传播战略、国产动画如何利用网络互动传播中华文化、城市故事的跨文化解读、日本学界对贵州研究的学术脉络等当前中华文化 走出去 过程中的热点现象和话题,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本刊紧密贴近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实际,既有严肃的深度学理探讨,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研究,对于关注中华文化
《中国题材纪录片创作与国际传播案例库》(以下简称《案例库》)精选近年来中国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和国际传播特色鲜明的20多个典型案例,融入纪录片发展的 产业观 ,树立纪录片生产传播的 全链条 思维,以全案研究的方式建立案例库。超越文本,将中国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国际传播进行过程化还原,细分为创作背景、作品简介、制片方式与制片流程、创作特点、国际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等环节。借助主创深访、参与式观察、文本分析、大数据画像等方法,多维度、多层次观照和拆解案例,旨在通过 解剖一只麻雀 ,解析一种模式,解决一类问题,为通过以纪录片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可以借鉴的案例、经验和创作传播路径参考。
《 一带一路 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翻译、传播和接受现状,对现在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进一步 走出去 探索新路径。 《 一带一路 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可作为海内外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线的师生的文化读本和教学参考书。
本书通过对国内6座城市中23所高校的548名中亚来华留学生进行调查,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情况进行了研究,具体从社会适应、学业适应、交际和心理适应等四个方面展开,总结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特点,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本书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助于更好地对中亚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及以汉语为依托的专业教育,最终达到提高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目的。
《张思德》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普通而优秀的一员一一张思德的故事。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勤务兵张思德为人踏实,不善言辞,做好事从不邀功,工作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自己。因为一次合唱表演,毛泽东主席注意到了这个憨厚朴实的勤务兵。而后的几次接触中,毛泽东主席给张思德总结了他大的缺点一一不善言辞,但这也是他大的优点。他对年老而孤独的伙夫王九山关怀备至,成了忘年之交;对犯了错误的战友刘秉钟不离不弃,鼓励他找回以前的那个英雄刘秉钟;他让经历战乱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宋光明从自闭中走出来,变得自信而开朗;他不忘帮助处于弥留之际的英雄团长王长岭完成见到毛主席的夙愿。1944年张思德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以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作为烧炭队队长,他技术过
本书分为“星学”和“医学·翻译·其他”两大部分,共收录了十二篇文章,主要包括:景德二年板刻《大随求陀罗尼经》与黄道十二宫图像;唐元五星图像的来历──从永乐宫壁画说起;西医东传史的一个侧面:“脑筋”一词的来历;从“革命”到“诗界革命”──关于近代几个新词语的来历等
2018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迎来60华诞。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所始终坚持科技情报主战场,面向 ,立足国情和市情,服务政府决策、推动企业创新、加强行业发展,为上海科技、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从编年体、业务现状和情报故事三个维度,回顾总结了上海科技情报所6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现有情报研究的主要业务方向和业务板块,为 从事科技情报发展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鲜活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