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杰里 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流 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 出现在游牧 小 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 大 文化的结合处上。 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内容不仅使得中国的音乐史再度焕发光彩,而且还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中亚那些因苏联解体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国家的音乐。在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这些国家所在的区域是中国、伊朗和印度等 大 文化的中转站,甚至某些区域,如河中地区还影响了音乐史的发展。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文化空间展现出一个既相对统一又异常多元的形象。它的复杂性得益于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国际的高度融合。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谈论不同族群和文化间有效沟通的策略,本书将会用人们喜爱的历史细节对此加以详细描述。
本书选择了几十位古今中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孔子、鲁迅、蒙田、培根、马克思等,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经验逐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任何一位伟人的成功都与书籍密不可分,很多人把书比为良师、益友、阶梯、钥匙、粮食、知已,作过由衷而热烈的礼赞。作者认为,几乎每一位文化名人都创造了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和独特的读书经验。把古今中外一些成功者的读书经验,加以梳理,总结出一些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方法,介绍给今天仍在学习的人们,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西文化纵横论(修订版)》从总论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文化的成因与起源,重点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阶段 先秦诸子文化、两汉经学文化、魏晋玄学文化、_隋唐、佛学文化、宋明理学文化、明清实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发展阶段一西方古典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近代启蒙文化、现代人文主义文化、现代科学主义文化,考察了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进而概括了中西文化的特质并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中西文化纵横论(修订版)》适合文、史、哲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及广大文化爱好者阅读参考。
社会总在花样翻新,编辑孜孜以求的东西却永不会过时。《总编辑叙谈》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前总裁陈昕先生的一本小书,书稿内容来自陈昕先生在2021年和2016年的两场讲座,讲座是针对青年编辑和出版从业人员,作者从自己四十年的从业经历、经验出发,精炼地总结了在时代风云变换之中,编辑作为内容行业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等等。作为一位用40年的时间从一线岗位做到全国家出版集团***的杰出编辑,作为操作过许多重大、复杂出版项目的资深出版人,作者对编辑这份职业理解至深,言简意赅地将毕生出版工作心法凝练于这本小书之中。
文化对外传播关乎一个国家整体国际形象的塑造和扭转,关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播学、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古代、近现代及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实践,总结了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成就与经验,归纳了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进而从七个方面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回顾历史,绵延丝路而行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金属、纸张等都属于物质商品,而从深层次上传播的是背后的手工制作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丝路沿线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传播着,成为东西方交流直接的载体和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本书基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及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的状况,对丝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重塑。 本书适合对活态存续于新疆的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曹正文在独立执编 读书乐 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 都还健在,曹正文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我看,米舒编报,他很注意文化传承,他尊老敬老,在编版之余,常常去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听教诲,日积月累,获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历史。今天,曹正文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访谈录,对读者了解当年历史,学习这些文化名宿读书、写作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广大读者是有启发的。 《文化名宿访谈录》这本访谈录只是曹正文当年编 读书乐 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
《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是围绕文化遗产法领域若干个重要专题,按照先基础理论、后具体制度,先、后国际的思路进行编排。力图使各章之间在结构上既具有的系统性,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注重文化遗产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如文化遗产法的渊源和框架、文化遗产权的概念和性质、文化遗产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也不回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及其合理利用和限制、文物鉴定和拍卖的法律乱象、文物国际争议的解决等,力图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可供高等院校法学、文博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文化遗产法之用,亦可供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及其他对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员参考。
该书是 日本学研究前沿 丛书之一,系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文化的越境与他者的表象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精选二十余篇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文章,作者包括藤井省三、王晓平、杨伟等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研究、语言学等学科的视角出发,以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具体文本为论述对象,关注和考察了中日在文化层面上传播交流、互为借鉴的历史与现实。
西方汉学界的唐诗研究成果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一股令人瞩目的 宇文所安热潮 ,对美国汉学界唐诗研究成果的得失、优劣、洞见与误读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者莫丽芸选择白居易这个文学命题在英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与探索,对英美汉学界的白居易诗译介和研究成果所做的详尽介绍,为唐诗研究中此类中心命题在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探讨做一个尝试,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唐诗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涉猎广阔,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厚、深刻、沉甸甸。应该说,本书为我们文化遗产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依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这个对中国人十分陌生的名词,是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新提出的项目和概念。怎样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它的价值和形态是什么?如何对此种遗产进行分类与保护?联合国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世界性的保护?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怎样欣赏和鉴别这种新型遗产? 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产的概念,联合国保护之的由来; 人表作 评定的国际标准,此种遗产 申遗 的程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科学评价,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形态与价值,中国的研究与保护等。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 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玉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文物之一,已有8000年的历史。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最早的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文明,从上中古走向近代的历史。玉在数千年间,被中国祖祖辈辈的人挑选出来,精雕细琢,做成理想的形状,赋予理想的属性,佩在理想的位置。玉,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爱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久不衰的民族风尚。了解中国玉文化,能够帮助青少年生动具体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华民族独特的图腾和审美意识,认识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周中栋、海慈编著的《中国玉文化读本》,以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主线,综合介绍了玉器的基本知识、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玉器的鉴赏,给予青少年读者一些玉和玉文化的启蒙知识,引导更多的青少年知玉、爱玉,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