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见》第三季中,既有经营十数年的老书店,也有刚刚开业的新书店,新老书店人讲述历经磨炼、执着坚守背后喜忧参半的书店故事。深耕在书业第一线的从业者,都是经历沧桑不忘初心的爱书人,打开书店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书见》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记录书店的故事,书店人的故事,为实体书店发声,向书店人致敬!
本书包含11位作者的20篇短文,收录了全球14个国家18个城市的40家书店,涵盖公共图书馆、露天书集、跳蚤市场、综合类书店等各种类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探究书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将书店一词背后蕴含的人文力量展现出来,用文字为读者构建出一幅步行全球书店的地图画卷。 编者邀请分布在全球各个城市的华人介绍他/她所处城市的书店,让读者通过网络的牵线与文字的对话打破时空壁垒,享受书香雅趣。这些类型不同、形态各异的实体书店让人感受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之下读书爱好者们的淡定从容与自信,感受到实体书店在电商平台冲击之下仍然历久弥新不可取代,这次远程的相聚是一种物理距离的相遇,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相遇:与书友相遇、与文化相遇、与艺术相遇、与美好相遇,每一个书店都是一个有光的空间。
本书以上海新华书店格局演变为面、发展节点为点,邀请了曾经的区、县新华书店经理等53位负责人梳理从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华书店的黄浦区店、南市区店、卢湾区店、徐汇区店、闵行区店等24所门市部的发展历史,结合史实和数据,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创业守业、卖书读书的职业生涯中值得留恋的人、事、书、店等,展现上海新华书店发展的关键拐点及轨迹脉络,记录书店工作人员在领导机构变动、书店合并分立,以及破产清算、改制、上市等不同时期矢志不渝投身出版行业的往事,并以此致敬前辈、鼓励后人。
明天启年间,一个名叫汪淇的落第文人于杭州雇工开雕,用父辈经商的积累,开办了一家名为还读斋的书坊。本书即以还读斋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在纵向研究的同时穿插社会背景、书坊主的朋友圈等横向分析,力图在纵横两条线的交织中刻画出一个立体生动的书坊经营场景,并且尝试以小见大,以还读斋为代表,考察处在朝代更迭、时空变迁中的中国古代出版文化的变迁。
自从1991年出版《读书笔录》以来,作者陆续出版了三十多种有关书业、阅读主题的 作业本 。其中的多种史料性编纂受到了政府出版基金资助,受到各类图书馆、高校出版专业和相关读者的收藏。蔡达峰、邓伟志、赵丽宏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版业历任领导徐炯、徐福生、孙颙、焦扬、顾行伟、阚宁辉、彭卫国等,出版界良师金良年、雷群明、胡国强、王为松、张众,发行业名家汪轶千、邓耘、张金福、哈九如、李爽等前后赐序予以鼓励、匡正和建议。而今,作者将这些写在作业本上的 批文 并配以相应的书影、后记等汇成一书,从中可见作者二十多年的写作经历,既是上海书业变迁的记忆,也是中国出版四十年发展的剪影。
本书是林鹏先生谈书法艺术的随笔集。本书除收有一些序跋、评论外,几乎都是研究傅山的随笔、札记一类的文章,因而可以说,本书是一本探析傅山人生轨迹、追寻傅山艺术心理、论述傅山文学、书法品质的专著。林先生用文学化的语言、朴实又具诗性的文字,为他的论断增加可信度和阅读的快乐。
李昕著的《做书的故事》的文章比较单纯,20多篇文章,全部与“做书”有关。分作两部分,靠前部分以人为主,所写大多是学术界、文化界名人,而作者的写作角度,大抵是叙述出版合作中作者与他们的交往和对他们的观察。第二部分以书为主,每篇只谈一本书,内容仍不外是与书相关的故事,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书及人,自然也涉及书的作者。本集中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种记录。一律亲历、亲见、亲闻,以靠前手材料为主,强调纪实,决不虚构。
本书以北京市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下,文化产业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动态融合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互联网+”、5G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叠加下的数字文化的发展等主题展开研讨。 本书还在探索北京文创企业股权转让平台建设、促进文化版权和文化版权推广、文创企业股权交易或流转等方面提出建议及思考。同时,基于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融合角度,从内在联系到外在因素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根据“文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文化产业的 化发展、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努力打造北京文化产业的升级版。这一切对于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