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趣坊07:旧时书坊》着意于从学人、文士眼里的书坊、心中的坊友以及坊友自身的作为等角度选编文章,凡六十三题,内分三辑:辑一回溯自清初扫叶山房以来,北京、上海、南京、济南、西安、扬州、苏州、镇江、杭州、长沙、福州、香港、台北等地旧书流通业的历史风貌,对中国书店、来薰阁、通学斋、抱经堂、来青阁等历史上著名的老字号店肆,介绍尤详;辑二由店及人,为旧时坊友如孙殿起、雷梦水、朱甸清、陈济川、陈乃乾、杨寿祺、郭石麒、徐绍樵、朱遂翔、郭纪森、徐元勋等立传,更是中国旧书业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辑三则是作为幕后主角的坊友走到前台,现身说法,以人称的自述,留下手的历史文献,与前两辑构成互补和潜对话。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随笔,作者在一篇篇隽永清新的随笔中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成长过程中与书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读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每个人在成长、学习、工作的不同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个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喜好和眼光也会发生变化,而每个阶段阅读过的经典书籍,都会变成人生思想的财富而受用终身。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 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 为书倾倒 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本辑《读库》是2017年第三期,包含九篇文章:《大舅回乡》、《盲流》、《远去的背影》、《 爱乐 之梗》、《浮生(续二)》、《琳琅满堂》、《极限玩家》、《时差》和《分裂时代的前夜》。 张冲波的大舅狄丰义1949年离开家乡与亲人,随国民党到台湾。生前,他一共回过大陆五次。《大舅回乡》记述了流落台湾的大舅这五次返回大陆探亲的经历,以及家族成员的不同命运。骨肉分离多年,父母生死未卜,妻女音讯渺茫,只身漂洋过海 大舅身在台湾,却始终心怀对家国故土的眷恋。 骆武英,生于1931年,河南省卢氏县杜关镇民湾村人。《盲流》是由他口述,骆淑景记录整理的。骆武英幼年在战乱中度过, 土改 时,十七岁的他逃到山里跟师傅学会了木匠手艺,从此靠这个养家糊口。从1969年到1971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骆武英自河南到山西,颠
本书收集了这次讨论会的论文。研讨会的计划是在北京与法国专家们一起合作才形成的,它肯定了交流的丰富与多样性。作为简短总结,我要说,重新回顾研讨会的过程,我们要感谢的人很多,这也是友谊的证明。我们在此仅能列举一些主要组织机构,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他们支持了这个项目,并在善本部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承办会议,这里对于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是多么有象征意义啊。另外,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一直努力使活动取得成功。在此,我们向所有人表示诚挚感谢。后,这项工作并不会以这些论文出版而结束,这些论文标志着我们共同进行的新的交流和研究的开端。
《一个书店经理的自述》为作者对自己五十多年年来的出版发行工作经历的回顾与总结,是对以往主要经历的精心梳理。正文分为九个章节,附录收集了十篇作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刊发过德文章,有对自己一生的历史回忆,有对工作期间领导、同事或师友的深切怀念。
作者行摄了北京豆瓣书店、南京万象书坊、苏州蓝色书屋、青岛我们书店、上海季风书园(华师大店)、天津荒岛书店、济南很像书店等中国大陆的近60家人文书店。这是作者泡摄书店三年的图文记录。准确地说,它是一本有故事的书店旅行杂记。没有按地域、时间来书写,作者从书店的主题或者特色,甚至是亮点,重新梳理归类。一个小细节、一则小故事,抑或就是一张照片。书店里的美食、电影、音乐、宠物、杂货,以及遇见的人和事,书店里发生的故事,总有打动人的细节。
本书全面描述中国各地人文书店(含人文书吧),即文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由各地的作家学者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多年观察来描绘和展现各地人文书店的生存状态。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从书店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主要介绍了台湾、广州、天津、长春、昆明、哈尔滨、沈阳、银川等《独立书店,你好!》(季)中没有收入的城市的独立书店,以及北京、长沙、西安等城市中的其他优秀的独立书店。
独立书店是反映一座城市独特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书店的生存状态能反映出文化形态。《独立书店,你好!:第三季》延续季、第二季的风格,除了收录国内优秀的独立书店,从“主题书店”“书吧”“艺文空间”“阅读体验”“书店联盟”等创新经营的角度深入地探讨独立书店的生存与未来。并且此次的触角更是延伸至海外,从海外吸取独立书店的生存和创新的经验,试图为独立书店的未来和出路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