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见》第三季中,既有经营十数年的老书店,也有刚刚开业的新书店,新老书店人讲述历经磨炼、执着坚守背后喜忧参半的书店故事。深耕在书业第一线的从业者,都是经历沧桑不忘初心的爱书人,打开书店大门即可窥见人生百态。《书见》集资料性、欣赏性、实用性于一体,记录书店的故事,书店人的故事,为实体书店发声,向书店人致敬!
独立书店是社区的心脏和灵魂,承载了逸闻韵事、奇风异俗,以及令人安心的地方魅力。作为读者,我们珍惜这些散落街头巷尾、信奉理想主义却常常难以为继的温暖空间,它们是知识和灵感的庇护所,给我们带来不可言喻的快乐。 《纽约客》漫画家鲍勃 埃克斯坦收集了75家知名书店(包括仍在经营的和不复存在的)的故事,并配上75幅色彩鲜明的画作,试图捕捉每一家书店独特的精神和面貌。在这场全球书店之旅中,有从业者苦乐参半、耐人寻味的坦诚自述,有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精彩趣闻,更有爱书人对书店说不尽的深情告白。
李昕先生笔头很勤,平日坚持写日记,攒下了大量细节丰富的材料。他退休以后,将积累的素材连缀成文,在杂志上登载,很受读者的欢迎。他为人比较宽厚,善于交朋友,做事有激情,因为职业的缘故,与很多出版人、作家、学者有持久的往还,围绕出书一事,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拨乱反正以后,出版业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他们这一代出版人,开风气之先,有机会经手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今看来,已成历史。这本书就写了他和杨绛、马识途、杨振宁、吴敬琏、李敖、刘振强、屠岸、王鼎钧、樊建川等人的交往,从中可以看出,出版人是怎样和作者打交道,当作者的知音,共同催生精神产品的。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本书以上海新华书店格局演变为面、发展节点为点,邀请了曾经的区、县新华书店经理等53位负责人梳理从1949年至2007年上海新华书店的黄浦区店、南市区店、卢湾区店、徐汇区店、闵行区店等24所门市部的发展历史,结合史实和数据,讲述亲历亲见亲闻的创业守业、卖书读书的职业生涯中值得留恋的人、事、书、店等,展现上海新华书店发展的关键拐点及轨迹脉络,记录书店工作人员在领导机构变动、书店合并分立,以及破产清算、改制、上市等不同时期矢志不渝投身出版行业的往事,并以此致敬前辈、鼓励后人。
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八十年代 文化热 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经历的内部分裂和动荡。其中许多事件为首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编辑过程,我国*本《中国文化研究年鉴》的组织编撰与出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 庞朴等 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内部分裂时的态度; 梁从诫 先生是如何离开体制和学术界的 对于如何界定八十年代,如何分析当时 文化热 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当时民间文化团体与社会改革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看法。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的附录,并配以六十六幅历史照片。
本书由X-Knowledge出版社组织编写,精选全世界范围内*代表性的三十七座图书馆,它们之中有获选全球美公共图书馆的纽约公共图书馆、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也有享誉全球美大学图书馆的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更有众多或古老绚丽,或前卫独特的修道院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期待与您相遇。全书以极具震撼力的高画质图片全景展现各馆之美,更附有每座图书馆的相关实用信息,引领读者进行一场如临其境的环球知识圣殿之旅,体验阅读的时光况味,是爱书之人绝不可错过的宝典。
明天启年间,一个名叫汪淇的落第文人于杭州雇工开雕,用父辈经商的积累,开办了一家名为还读斋的书坊。本书即以还读斋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在纵向研究的同时穿插社会背景、书坊主的朋友圈等横向分析,力图在纵横两条线的交织中刻画出一个立体生动的书坊经营场景,并且尝试以小见大,以还读斋为代表,考察处在朝代更迭、时空变迁中的中国古代出版文化的变迁。
自从1991年出版《读书笔录》以来,作者陆续出版了三十多种有关书业、阅读主题的 作业本 。其中的多种史料性编纂受到了政府出版基金资助,受到各类图书馆、高校出版专业和相关读者的收藏。蔡达峰、邓伟志、赵丽宏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版业历任领导徐炯、徐福生、孙颙、焦扬、顾行伟、阚宁辉、彭卫国等,出版界良师金良年、雷群明、胡国强、王为松、张众,发行业名家汪轶千、邓耘、张金福、哈九如、李爽等前后赐序予以鼓励、匡正和建议。而今,作者将这些写在作业本上的 批文 并配以相应的书影、后记等汇成一书,从中可见作者二十多年的写作经历,既是上海书业变迁的记忆,也是中国出版四十年发展的剪影。
本书是林鹏先生谈书法艺术的随笔集。本书除收有一些序跋、评论外,几乎都是研究傅山的随笔、札记一类的文章,因而可以说,本书是一本探析傅山人生轨迹、追寻傅山艺术心理、论述傅山文学、书法品质的专著。林先生用文学化的语言、朴实又具诗性的文字,为他的论断增加可信度和阅读的快乐。
该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书籍不只是文本的搬运工,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人类的文化历史文物。人们通常根据书籍的内容和文本来衡量它的价值,而不会将书籍本身看作工艺品。实际上,不考虑其所承载的文本,书籍还具有很多潜在的有趣的品质,像是装帧、设计、印刷、注释等的方式。本书探讨了从中世纪到现在的书籍,以说明为什么书籍可能会其文本而变得有趣。书中还提供了相关的重要证据,以证明书籍完全可以发展其自身的历史,并使之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精美图片,观点独到,行文精炼、平易近人。
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策划编辑的《中国书业年度报告》已经在本馆连续出版了6年,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影响力。该书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从每年上千万字的报道中,精心遴选了其中的精彩篇章,按照“年度专题”、“年度大势大事”、“年度焦点热点”、“年度细分行情”、“年度传媒新媒观察”、“年度数据分析”等板块重新加以编排,既关注了上年中国整个出版传媒业的大趋势,又贴近产业市场一线;既侧重了一个年度的大脉络,又适当增加了对下一年度的前瞻预测,与其他同类型的出版业年度报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专业的品质、一线的实务、市场的真切和数据的实用。由本馆编辑出版,也体现了作为中国现代出版发轫者的重担和行业领军意义。“中国书业年度报告”(2014~2015),参照以前惯例,与上一年度相比,重新补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作家、文人、学者和各类各行业人才及各类文化、出版机构的聚集地,同时也为书店提供了沃土。 全国书店*多的城市,恐怕非北京莫属。知识分子的书店比如万圣、涵芬楼,女性书店有粉色的、常放映电影的雨枫书馆,艺术书店中,有位于东直门的库布里克,单向街、字里行间这样的连锁书店,已经在城市中遍地开花 2014年,24小时书店在中国兴起,美术馆东街老牌的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更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 本书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
民国时期,北京书坛群星闪耀,名家辈出,其中既有身着长袍马褂的遗老遗少,还有西装革履的新式学者,他们广泛活动于京城政界、军界、诗词界、学术界、艺术界、戏曲界,并利用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身的学养,以手中的如椽巨笔,带动了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创作形式的复苏,开启了民国时期北京书法发展的新纪元。 邹典飞著的《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选取民国时期活动于京城的87位代表性书家,对其作品的书法艺术风格进行介绍,点评简明扼要,对了解清末至民国这一时期的北京书风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民国书法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朱熹学派与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和发展》,本书是作者三十几年来陆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的研究论文的结集。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派和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福建刻书业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福建书院刻书和从福建传入台湾的朱子学和刻书业,在台湾书院发展中所形成的交集与融合及其在台湾书院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全书共分三辑,收录34篇文章,这些文章可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揭示了朱熹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朱子学派与南宋刻书业、出版业之间的关系。 目录
被称作“老三联人”的,是指在上世纪30年代前 后就与书刊结缘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的出版人。 在战争烽火中,在白色恐怖下,他们出生入死,以笔 当枪,追求真理,启迪民智,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 承,为进步新闻出版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青春和 生命。在中国的文化抗战历史中,他们写下了浓墨重 彩的一页。他们在晚年发挥的余热也令人敬佩。吉晓 蓉主编的《书韵流长:老三联后人忆前辈(上下)》 收入四十多位老三联后人对前辈的缅怀文章,对“老 三联人”这个特殊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作了历史和生 活细节的记录和描述。虽是一些侧面或点滴,但也勾 勒出前辈们的个人命运、学养和个性,是可供研究的 不可多得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