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在2016年创刊的同名内刊基础上于2019年创办的,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季刊,3、6、9、12月25日出版,72页。集刊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近六年来,共刊发了近六百篇文章,受到了全国非遗界、文化界的好评和肯定。
《中国民俗剪纸技法》为民俗学家陈竟先生所著,他从工具材料、制作步骤、创作方法、剪镂技法、折减技法、冒铰技法等方面对中国民俗剪纸技法进行全面的总结,讲解细致、图文并茂,既有翔实的基础性剪纸技法,又对剪纸的民俗题材进行分类概括,尤其对民俗剪纸中的冒铰技法重点讲解。全书由浅入深展开,初学者也可以快速掌握中国民俗剪纸技法。
山西传统舞蹈,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中的一种,体现了山西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的艺术样态,也是三晋人民历代以来生活状态的的真实写照,体现着三晋人民独有的民族精神,更是传承百年以上、根脉清晰的传统文化遗产。作者以 山西国家级非遗舞蹈传承人 为立足点,以 非遗舞蹈的艺术呈现 与 非遗舞蹈当代价值的融合性探索路径 为视角,阐述山西国家级非遗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引导群众自发性、自娱性地进行科学的舞蹈活动,使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吕剧又名 化装扬琴 、 琴戏 ,中国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东营市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1900年前后搬上舞台。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 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首座专业院团是济南市鲁声琴剧团,首座省立院团是山东省吕剧团,鼎盛时期达到近50个专业院团,如今在华东地区现存有20多个专业院团。《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吕剧》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吕剧的起源与发展、剧目、艺术特色、演出团体和剧种人物、经典唱段等。
内容推荐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财富,是民族文脉延续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能给所在国家、地区和民族带来很强的自豪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一项遗产,均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传承演变,是同类遗产中的卓越代表。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的是2001_2009年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世界遗产项目,都具有文化多样性、厚重历史积淀和重要保护传承价值,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成分。比如传统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不管是大的工艺流程,还是
《景泰蓝》通过对北京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景泰蓝技艺的起源,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技艺工序过程、传承方式和传承谱系的介绍,深入地展现了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和学术氛围。
徐文长故事以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徐渭(文长)的轶闻趣事为基础,融会民间机智人物的故事,展示了徐文长爱国爱乡、亲近平民、蔑视权贵、惩罚贪恶的品行特质和幽默诙谐的形象特征。民间口耳相传,妇孺皆知。现有记录成文字的故事四百余篇,在民间文学界素有“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之说。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2010年,原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力量深入社区、学校、旅游群体,挖掘、搜集、记录和整理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的天坛传说,并将采录来的文字记录稿编辑成书,以期天坛的传说故事能继续在口头传承的方式之外,也以其“第二生命”——记录文本,在更广泛的读者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无疑是对以口头传承为传承方式的民间文学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在关注着北京市的民间文学发展的前景及其保护工作,也曾应邀为原崇文区(现崇文和东城两区合并为新东城区)准备下社区去进行调查搜集天坛传说的社区文化干部朋友们讲过课,故而,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编者要我为之写序,所以我很高兴地答应了。谨以上述文字表示我对这部传说集的出版的祝贺。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用手册》是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操作指南。该书是一本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成果的普及性读本,更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工作者的工具书,具有规范性、全面性、指导性等特点,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承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田野调查指南、名录申报指南、传承人申报指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等。
张昕编著的《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系统介绍并论述了湖北地区造型文化遗产的区域分布、历史沿革、文化生态、视觉特点和艺术特色,资料丰富、视角独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观点新颖、图文并茂,有大量田野调查的手资料,有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书中对湖北境内的山区、湖区和与邻省交界地区的实地考察调研成果,民居、石雕、木雕、编织、刺绣等文化遗产的区域特征、特色技艺传承现状,各区域造型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等,都有系统的介绍和论述。 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打破了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和手工艺之间的学科门类界限,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从建筑、绘画、雕塑和传统设计的视角,突出造型艺术视觉文化的本质,有利于读者历史地、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湖北地区造型艺术门类的文化遗产概况。这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是在2016年创刊的同名内刊基础上于2019年创办的,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承办。季刊,3、6、9、12月25日出版,72页。集刊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近六年来,共刊发了近六百篇文章,受到了全国非遗界、文化界的好评和肯定。
热烈祝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迄今为止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学者余世存全新力作,画家老树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设计师王志弘亲自操刀设计!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