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 是我国独有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宋朝时,宋江写过一首七言四句诗: 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清朝是空竹发展的鼎盛时期,风靡城乡。抖空竹运动集娱乐、健身、技巧、灵活、竞技、表演、休闲于一体。抖动时姿势多变,使绳索翻花,可做出 过桥 对扔 串绕 抢高 等动作。抖空竹的技巧颇多,有 仙人跳 鸡上架 放捻转 满天飞 等。抖空竹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的杂艺游戏活动,流行全国各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认定,抖空竹项目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市校园空竹运动始于2008年,经过10余年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已发展成了近200所学校,10万余名学生及老师参与练习和比赛的、知名度很高的运动项目。从20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 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非遗传承研究》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中外非遗法律法规及其权威解读)、调查与报告(有关非遗传承的各种调查报告、问题综述等)、理论研究(非遗专家、非遗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非遗重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见解、观点)、非遗学人(非遗专家、学者,非遗研究新人其人其事)、非遗项目(经认定的非遗项目、待申报的非遗项目介绍及研究)、非遗传承人(各级非遗传承人报道、采访等)、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非遗企业家、史料与掌故等。
本书在天津大学非遗研培团队用心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编撰形成了文章共15篇。这是一部展现学者们学术心路节点的书,是记忆,也是镜鉴;是立题,也是破题;是存史,也是展望。在这本书中有入里的田野故事,有多元理论的非遗解析,有对非遗大政方针的剖析与解读,有对非遗前沿问题的思考与发现。可以说,这本书是学者们就近几年对于非遗的所思所得的倾囊相授,是一种提炼,也是一种升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类千百年的文明历史,是培养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宝贵资源,是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为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路径,使保护工作 加合理化、有效化、法制化,法律人有必要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以及法律框架下保护机制的研究、探索。本书从法律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保护宗旨,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合理性,并探讨了现有知识产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发源地利益保护的模式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建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知识产权理念及模式建构,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及传承提供了法律思路。本书所作的探索和尝试希望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思考,非物质文
本书基于传播中华 传统文化的理念,通过介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论、实践、礼仪和艺术五大素养。本书从剪纸概述、认识剪纸、剪纸创作、剪纸礼俗、剪纸审美五方面介绍了剪纸的有关知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创新成果。
《歙砚》一书主要从歙砚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传承人物、作品鉴赏评价、传承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歙砚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现在除了少数书画家坚守用砚研墨,砚已作为礼品、收藏品和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把砚台作为一件文物来收藏、鉴赏;也可以把砚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装饰。 本书详细记录了歙砚从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脉络,以及歙砚的制作工序和雕刻艺术,歙砚的主要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歙砚的美学特征、艺术风格和鉴赏标准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既介绍了歙砚的发展历史、装饰工艺,又介绍了历代传承主要人物脉络,工艺和传承渠道的创新,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歙砚》一书主要从歙砚的历史渊源、工艺特征、传承人物、作品鉴赏评价、传承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歙砚制作技艺的发展过程。现在除了少数书画家坚守用砚研墨,砚已作为礼品、收藏品和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既可以把砚台作为一件文物来收藏、鉴赏;也可以把砚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装饰。 本书详细记录了歙砚从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脉络,以及歙砚的制作工序和雕刻艺术,歙砚的主要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歙砚的美学特征、艺术风格和鉴赏标准等。全书内容丰富翔实,既介绍了歙砚的发展历史、装饰工艺,又介绍了历代传承主要人物脉络,工艺和传承渠道的创新,叙述详略得当,具有知识性、科普性。
摆在您案头的是《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是2005年3月《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开播7年来,奉献给广大听众和读者的第7本书。《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从2011年已播出和待播出的节目中,精选了17位嘉宾的近百篇文稿,占全年播出节目的近30%,反映出《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2011年在制作内容、形式和质量的一些特色。
摆在您案头的是《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是2005年3月《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开播7年来,奉献给广大听众和读者的第7本书。《茶余饭后话北京(2012年版)》从2011年已播出和待播出的节目中,精选了17位嘉宾的近百篇文稿,占全年播出节目的近30%,反映出《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2011年在制作内容、形式和质量的一些特色。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葡萄常”料器传承人常弘亲自口述,涉及古涉及弘“葡萄常”料器的制作过程、传承脉络、传奇之处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