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本书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陈炉窑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代表性产品耀州青瓷更以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的优良品质受到各阶层的厚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更替,耀州窑各窑场逐渐衰败,仅存陈炉一地炉火相传八百余年。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既保存与发展了耀州瓷烧制技艺,也成就了中国西北地区*大窑场的地位。如今,陈炉的耀州瓷烧制技艺釉、型与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并传布至曾经的耀州窑窑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李作应编著的《歌海捞珠(上)》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李一之,中国漆艺家,1943年生,男,汉,祖籍湖南,共产党员,本科学历,中国漆艺家。曾任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中国黄金珠宝行业联合会*副主任、北京漆艺研究会会长、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北京雕漆厂厂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分总报告、分题报告、2012年年度热点、大事记四部分。总报告题为“201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分题报告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保护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十个专题。在“2012年年度热点”栏目中,介绍了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发展及问题和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考。大事记部分汇集了2012年度文化部及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的活动。
本书在仔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四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对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开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理论研究与典型案例选编》将以“加强非遗传播的意义、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突出典型性和研究性。案例范围包括:以非遗的知识普及、文化传播、保护工作等为内容开展的各类媒体宣传、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普及教育、展示推广等实践情况,对近年来非遗传播的典型优秀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新士亲自口述,涉及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制作过程、鉴赏方法、材质题材、传承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人生历程、沧桑变化。
由王露明、万宝宁主编的《南京历代非物质文化 遗产/品读南京丛书》收录了108个已被正式列入各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的项目。分类别、篇章、层次,从民间文学、传统表 演艺术、手工技艺、体育竞技以及民俗等方面人手, 简要介绍了各个项目的特色、流变、民风和掌故等, 阐述了它们**特色的历史演变过程、文化价值、保 护传承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南京悠久、灿烂的乡风、 乡俗和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
上海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工匠与艺术大师的诞生地之一。工匠精神是一种艺术境界与智慧的呈现,是高超技艺与艺术表现的内在力量。上海匠心崇尚师道、崇尚创新的精神,是面向社会的奉献之心,是上海的文化符号。 本书选取了 26 位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 传统美术名家 传统技艺名家 戏曲音乐名家 传统医药名家 四大板块,对这些传承人做了口述访谈并加以评述,精选了人物、实物和实景等照片,图文并茂。他们的真情独白是传承人毕生智慧与经验的结晶,他们见证了上海制造的辉煌,见证了上海文化的辉煌,他们所展现的上海匠心,是中国现代城市中传统文化发出的耀眼光芒,是永葆上海制造品牌活力的宝贵资源。
砚雕是徽州雕刻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情趣与文人情趣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本书稿结合著名砚雕大师曹阶铭先生口述早年学艺、艰难岁月、转型之痛、国礼精品、传承与发展等五个部分,客观讲述了徽州砚雕技艺的兴起、鼎盛、没落与当代发展。
本书广泛涉及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国际原则、国家政策,文化遗产的物质与非物质分类、抢救理念、保护实践、学术追问、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现象批评等。*思想亮点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文化人、文化单位扩大为社会各阶层;将国家文化安全具体化为价值观安全、文化体系安全、文化遗产安全、文化资源安全、文化基因安全、文化人才安全、文化技艺安全、文化市场安全;将国家主权扩及至文化领域,突显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将文化遗产的价值细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艺等多种……作者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理论研究,“出于一个单纯的目的:崇敬前人的文化创造,传承民族精神薪火,唤起人们的文化自尊、自觉、自信、自爱,推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