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演变,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文明成就。我们编写这套书,就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特点及现状,聆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声音,体验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套书加深对首都北京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的古都文化,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保护和传承下去,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用手册》是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操作指南。该书是一本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成果的普及性读本,更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工作者的工具书,具有规范性、全面性、指导性等特点,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提供了专业的指导。该书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传承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田野调查指南、名录申报指南、传承人申报指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等。
张昕编著的《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系统介绍并论述了湖北地区造型文化遗产的区域分布、历史沿革、文化生态、视觉特点和艺术特色,资料丰富、视角独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观点新颖、图文并茂,有大量田野调查的手资料,有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书中对湖北境内的山区、湖区和与邻省交界地区的实地考察调研成果,民居、石雕、木雕、编织、刺绣等文化遗产的区域特征、特色技艺传承现状,各区域造型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等,都有系统的介绍和论述。 本书的体例和内容,打破了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和手工艺之间的学科门类界限,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层面,从建筑、绘画、雕塑和传统设计的视角,突出造型艺术视觉文化的本质,有利于读者历史地、全面地、系统地了解湖北地区造型艺术门类的文化遗产概况。这
李作应编著的《歌海捞珠(上)》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田林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壮剧就是其中的代表。壮剧是壮族人民创造的戏曲艺术,用壮语方言演唱,因壮语方言、曲调风格等有所差异,因而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田林县作为壮剧发源地,自古以来都是北路壮剧传布地区的中心。这套收集了10个壮剧经典剧目的《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分三册。《中国壮剧传统剧作集成(田林卷下)》包括:《蝶姹》、《宝葫芦》、《凤仙姑娘》、《海蚌姑娘》。剧本原文皆用壮族土俗字书写,我们用田林方言壮文、汉语直译和汉语意译来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本书由蓝宏主编。
陈华文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9 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论文集,内容包 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文化产业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统 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调查与研究、非物质 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 应。
这本《歌海捞珠(下)》是长期工作在民族文化线的专家学者李作应,经过近30年精心收集、整理汇编而成的广西经典山歌集。其内容涉及农事生产、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谈情说爱等。此书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劝导人们勤劳生产,踏实做人,践行孝顺、善良、忠诚等伦理道德。全书内容分为三月歌、情歌、世事歌三大部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族山歌形式收集整理,尽量保留壮族山歌的音韵,及山歌的原汁原味,从生活、生产中的琐事、小事叹唱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达到劝诫世人行善守德的目的。本书将所有收录整理的山歌全部翻译成拼音壮文,用壮汉对译的形式编排,更利于壮族地区民间读者的阅读和文化的传承。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代表。针灸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韵汉风文丛:江苏百种非遗》即以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根据同类合并,分86项对其进行逐一解说,同时兼顾与其他地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但囿于篇幅所限,挂一漏万,仅以此抛砖引玉,与各界同行商榷。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水泊英雄打英歌、动作招式融合天地之机、音乐脸谱蕴藏山川之秀、各路英雄八面威风、数风流人物、为了明天的辉煌等内容。 《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由杨明敬编著。
手账是什么? 手账就是用纸笔记录生活、工作点滴的记事簿。写手账是一种 自省 ,也是一种 仪式 。 满载回忆的写写画画,并不局限于在媒体和朋友圈上炫耀的 手写高级艺术品 ,它可以剪剪贴贴、修修补补,也可以以极简的方式归纳整理你的思路。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
古琴是世界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琴音色纯净、清丽,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清脆如笛声,走手音更是古琴技艺之一绝,如人在低声细语,音韵悠长、醇厚、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