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万历十五年》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创造历史的机缘。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 、“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
自智人踏上演化之路起,人与物的关系便牵引着历史前行的轨迹。 从游群到部落到酋邦再到国家,从起初掌握用火的奥秘,历经石器、青铜与铁器时代,直到工业与信息文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被与其紧紧纠缠的造物命名和定义。今天,人们感叹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物的依赖,殊不知自远古时起,人类便一直如此。 带着对人?C物关系的追问,考古学家伊恩 霍德带领读者返回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从谷物的驯化到轮子的发明、从棉纺织工业到消费资本主义,借助考古学独特的远见,重新思考人类的演化方向,审视我们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表”和“书”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提出了血酬和元规则等概述,这些概念代表了我力所能及的深度。所谓血酬,即流血拼命所得的酬报,体现着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从晚清到民国,吃这碗饭的人比产业工人多得多。血酬的价值,取决于所拼抢的东西,这就是“血酬定律”。这个道理很浅显,却可以推出许多惊人的结论。如果再引入一些因素,一层一层地推论下去,还可以解释书中的其他概念,成为贯穿全书的基本逻辑。因此,作者把“血酬定律”当作书名。
自意识到时间的存在起,人类就一直在尝试用各种方式捕捉和记录时间的流逝,并在此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令人惊叹的计时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安排自身活动的可靠参考。 人类既珍惜时间,也珍视这种用于记录时间的工具。本书中,作者精心挑选了二十八件计时器。它们有的毫不起眼,有的极尽奢华;有的为了彰显自身地位,有的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 从旧石器时代的狒狒腓骨到太空腕表,从地中海海底到月球表面,从詹姆斯一世时期的伦敦到11世纪的中国,人类一直在不断尝试 驯服时间 。书中还特别介绍了历史上那些令人惊叹的、奢华的钟表 从大本钟到劳力士,并试图告诉我们,计时器并不再纯粹关注功能,也关注设计。
小说,神鬼,卜卦,中医,文物,传说,祭祀,神话……文化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以往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大都从儒道佛经典的“大传统”层面检讨,然而,许倬云从普通民众安身立命的处世观念出发,从“小传统”进入,考察日常生活形态中的中国文化。社会史、考古学的知识,和饱满的生活实感,让他得以在多种民间文本中自由行走,厘清从传统到 ,中国普通民众对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观念,展示一个活生生、日常、接地气的中国文化。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入选影响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本书”。 这本书和作者的另外一本《血酬定律》,让我们打开了中国传统历史真实游戏规则的密码。吴思的著作和美国 的政治经济学家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样,给出了一个对社会转型动力模式 有效的解释范式。
本书是许倬云先生五十余载治史文章精选,以中国与世界、中国的特质、历史与变化为主题,勾勒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 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家族为本的社会网络、儒家的思想方式,这三套东西相配,就变成中国文化互相辅助的几种特色。 ——《中国历史特质》公元前300年到200年,此时正是秦汉统一,南北一家的时候。现在的食物在当时几乎已样样不缺,只是烹饪方法仍不出煎、煮、烤、炸、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西瓜、芝麻、苜蓿、葡萄、核桃、胡瓜、大蒜等皆由西域输入。南方海路交通发达,自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引进了芋头、柑橘、蔗糖等。茶也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饮品。 ——《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
《历史记忆与书写(精)》是杰出欧洲中世纪史专家帕特里克·格里的论文选编,所收论文涵盖了他近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主要方面,涉及族群意识、社会变迁、文化结构、历史记忆、民族主义和基因技术的历史学应用等多个
《历史的基因:德国》 茂密的黑森林、巍峨的阿尔卑斯山、激荡的莱茵河、宁静的多瑙河 旖旎的自然风光一直都是德国引以为傲的宝藏。但德国与大自然的关系,绝非只是流于表面:从祖先日耳曼人的时代开始,德国人以及德国的历史就已经同森林、山脉、河流密不可分了。德国发达的工业、繁荣的音乐、简朴的饮食,甚至是严谨的精神,都能反映出其国民对自然的态度与沉思。 在本书中,东京大学的池上俊一就将带领我们换个角度看德国,通过与自然的关联来揭秘德国的历史基因,告诉我们德国制造缘何能长期成为品质的保证,德国为何会被誉为音乐之乡,以及德国的啤酒和火腿又如何风靡世界 《历史的基因:佛罗伦萨》 作为世界闻名的艺术之都,人们一提到佛罗伦萨,就必然会联想到文艺复兴。在短短的两三百年中,佛罗伦萨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无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听古代考霸一声吼》 科举考试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明清结束,历时1300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作者选择了几十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他们或是通过科举考试一鸣惊人,或是在看不到尽头的科举考试中蹉跎了青春。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创作出众多流传千古的 名篇佳作。 从他们的励志人生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 《人间惊鸿客》 你知道吗,李白是古代有名的赘婿。不羡富贵的诗仙,为何两度 赘 入豪门? 苏东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还是个名副其实的 吃货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墨鱼、东坡豆腐、东坡羹,这些现代人深爱的美食,都和他老人家有关。 千古才女李清照也为 渣男 所困,宁可蹲两年大狱,也要状告丈夫,
书里有当今社会发展的全景式观察和讨论,其话题与思想充满知识人的关怀,有丰富的社会材料,不但接地气, 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通。费氏自己也承认对改革以来的社会发展有过贡献,他的“小城镇、大问题”一类的思考在改革之初即引起 的关注,由其引发的政策带来了中国城镇市场的繁荣。 读此书,借助费孝通先生的调研,我们可以重温二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那些当初不起眼的现象,如今看来都是社会演进的“推手”,是民众福社一点一滴累积的“资粮”。
......
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 ”,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 响,总会袅袅远去。 《余音(1992-2015学术史随笔选)(精)》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
《万历十五年(增补本)》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这本书以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前后的史事和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 全书按照几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如万历皇帝、申时令、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分为七个章节,在人物的叙述之间穿插着或大如抗击倭寇,或小如妃嫔斗争的历史事件。作者研究的明史,并不只拘泥于大事件和热点,而是捕捉到万历年间表面虽似末端小节,实则为后世历史的发展埋下重要于伏笔的事件。在作者的眼中,这些事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均是历史的重点。作者在全书中表达着对明史深刻的思考与分析,他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