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湘西王陈渠珍 追忆西藏青海经过事迹 ,取《诗 小雅 小明》 我征租西,至于艽野 之意为书名,含有青藏高原风尘录的意思。陈渠珍1909年从军,奉赵尔丰命随川军钟颖总进藏,升任管带(营长),参加工布、波密等战役;驻藏期间同当地藏族同胞、官员和和喇嘛来往密切,同藏族姑娘西原结婚等经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响应的消息传到西藏后,陈渠珍出于对波密起义士兵的一些行动不理解,而又顾念个人安危,于是组织湖南同乡士兵和亲信百五十人取道东归而误入大沙漠,断粮七月余,忍饥挨饿,茹毛饮雪,仅七人生还于西安,而西原*终在西安病卒。 本书描绘了作者行经沿途所见的山川景色、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同时记录了英、俄帝国主义凯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阴谋活动,以及清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的勾心斗角;也记载了辛亥革
《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历史课 》精选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按照时间顺序通揽史学,共分为六章,自中华文明起始(夏、商、周)至清代为止,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多层次启发读者,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史。
在袁枚的诸多爱好中,好味、好友、好游、好葺屋几项都与他的好吃联系在一起。他的家厨是一代名厨王小余,二人之间有深厚的 知味 之交;他广交宾朋,云游四野,得以遍尝美食;辞官后隐居的随园,是当地著名的食材生产基地。袁枚推崇饮食之道,四十年的美食实践使他对食物原料的选择与配搭、调味品的使用、烹饪火候的掌握、进食要求与步骤,了然于胸,循循有法。在《随园食单》中,袁枚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记述了流行于14 18世纪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及美酒名茶,既有美食经验与制作技艺的分享,又有饮食理论的总结,堪称厨者之宝典、资深美食家的品鉴指南。 书中提出的本味为上、调和适中、饮食卫生等理论,对今天的饮食文化以及养生思想仍有极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饮食制作和餐桌上的一些陋习的批判,足以令人警醒。
作者以闻名中外的 三元里 事件为《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开篇,进而考察研究鸦片战争中及之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抗英运动。本书重建再现了当年的团练运动、绅士阶级的功能、朝廷的应对、英国势力强行进入广州,以及他们的对华贸易等等,并对这一系列复杂事件与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同时,揭示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重大的历史主题。
你知道吗,李白是古代有名的赘婿。不羡富贵的诗仙,为何两度 赘 入豪门? 苏东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还是个名副其实的 吃货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墨鱼、东坡豆腐、东坡羹,这些现代人深爱的美食,都和他老人家有关。 千古才女李清照也为 渣男 所困,宁可蹲两年大狱,也要状告丈夫,义无反顾地奔向自由。 从汉代的司马相如到明代的唐寅,《人间惊鸿客》选取二十位古代文人,以幽默的笔触讲述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处的朝代的历史故事。全书以文人故事为线索,串起中华历史兴衰,探寻藏在文人笔下的历史细节。
地缘看三国: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十三刺史部为切入点,以地缘视角剖析地理如何影响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同时为我们揭示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地理因素。 该书配有彩色地图集,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三国时代中国的地形地貌,从而加深其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 温骏轩特有的枝蔓型叙事和平实流畅的语言风格,旁征博引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讲述地缘与历史的关系。
本书以几个富有特色的历史主题与文化意象作为线索,串联起世界多地在历史上开启互动的广泛历史。 作者向我们呈现,哪吒所代表的 莲生/莲化 意象并非中国特有,而是埃及经由西亚和印度传到中国的;商周时期中原内地的海贝,也并非从本土的南方沿海地区传来,而是从马尔代夫经印度自西传入我国西北和北方。而元明时代江南官仓中的海贝则大多来自琉球,以此为切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琉球在此时所发挥的连接东亚、东北亚、东南亚乃至南亚的重要枢纽职能。 除此之外,作者还以海底磁山传说、龙涎香贸易为线索,揭示其背后的中国和印度洋(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贸易交流史;并揭示了1815年,位于南半球的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号称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大火山爆发),及其引发的极端气候异常,如何对全球,特别是19世纪的古代中国形成意想不到的阻碍力量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工作方法的价值并不因时间的流逝和条件的改变而失去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地挖掘它、继承它、使用它、发展它,以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学习的同时也是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良传统的较好方式,让它们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对我们国家的干部来说这是国情教育的优质读本。
《历史的镜子》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撷取或奇人,或轶事,娓娓道来,也或者品评忠臣名将,畅谈才子佳人,纵论社会现象,文字洒脱,态度严谨,内蕴深刻,异彩纷呈,让人读来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尽窥塑造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思想根基。
本书中,作者打破政治伦理框架下的 好人 坏人 之分野,将一张张忠奸分明的历史脸谱还原成一个个具有多面向的人;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品评,反思了 泛德论 、 忠 的观念的嬗变,以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 爱以天下为狗任 的传统。作者识见敏锐,文字洗练,通过对人性、政治、文化的多层面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人,以及历史的另一维度。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 大历史 ,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 自己的浴室 、 我所付出的代价 ;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古人名字解诂》解释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个,从数量和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扩大了古人名字训诂之学。书中所揭示的名字训诂之学的体例、方法和相协方式,从清代王引之的 五体六例 ,扩充到了二十二种,堪称名字训诂之学的继绝开新之作。
这本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小书,不是专门性的绘画研究著作,而是想透过中国画的外在形式,走到它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画家心灵的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有雪才会有心中之妙,才会有画中之美。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画作的介绍,揭示了画家的人生经历及境界和追求,同时在此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流于笔端,读来颇具启发意义。 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浓郁的人文情怀。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的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 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本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写,精心编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二十余家单位收藏的100封革命英烈家书、遗书而成。图书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时间跨度从1921年至2018年。家书作者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牺牲的英烈,他们有的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献出了生命,有的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涌现的先进模范;既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亦有普通的共产党员。
《总统是靠不住的(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 总统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 平衡和制约 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
铁门关究竟在何处?《鲁拜集》、撒马尔罕纸和怛逻斯战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椰枣为何被称为 千年枣 ?复活节岛的森林为何消失? 罗新的旅途总是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这本书包含十篇文章,记录了历史学家罗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它们见证了旅行者和历史学者身份的重叠与交融。
林达以信件的形式,平实而有魅力的语言讲述着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书中围绕美国的前十条宪法修正案,即 权利法案 ,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美国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固然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是必须同时理解,美国民众如何为此支付了沉重的代价。 《历史深处的忧虑》 美国的面积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
这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也是一次人性和权力的激烈交锋。 是穷兵黩武的暴君,还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刘彻7岁成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他北伐匈奴,南平两越,东征朝鲜,极大地扩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在文化上,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民族和文化的统一。同时,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然而,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晚年,他追求长生不老,与太子刘据的关系紧张,最终导致了刘据自杀的悲剧。 飘雪楼主以《史记》为蓝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汉武帝和他的时代的历史人物讲得百转千回,从后宫争夺战到 虽远必诛 的征程,从晚年痴迷于求仙问道,到惊心动魄的夺嫡巫蛊之祸;从激烈的权力角逐,到深刻的人性博弈,鲜活、生动、全方位地展现了汉武帝的传奇一生。
十多年来,罗新老师陆续撰写了多篇 与专业反思有关 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史学工作的思考。《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是这些思考的结晶。 本书用诸多个案讨论了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民族主义史学的克服、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帝国体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 掌握 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 错觉 :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 错觉 。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 原来如此 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 反转 ,等等。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 暗语 ,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 西南联大 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 西南联大精神 在中西合璧下,既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也有 独立人格,自由精神 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 西南联大 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 行 与 思 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本书是一本从五谷演变发展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黍、稷(小米)、粟、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番薯、土豆、高粱等主粮的演变过程,体现五谷地位的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更替、文化融合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王朝均奉行以农为本的策略,深厚的土地上生产的五谷杂粮,既孕育了中华文明之光,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又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所需的热量,更是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这对今天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