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近代史,以极简的文字讲透了中国鸦片战争后近百年间历史的演变、文明的冲撞、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波澜壮阔、通透全面,却又简洁流畅、不偏不倚,学术价值极高。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从洪秀全到孙中山,本书将鸦片战争后近百年间的历史演变和人物故事娓娓道来。书中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 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 《记忆之场》。 与以往强调考索遗迹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 年鉴学派 倡导的 心性史 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旨在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诺拉声言:记忆研究不是要复原或建构历史,也不是回忆过去的历史;而是探究关于过去的现在记忆;记忆在消失;与过去发生勾连的感情只残存于一些 场所 中。 《记忆之场》荣获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被选译为英、德、西、俄、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重要作品。 本次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涵盖了《记忆之场》原书第一卷《共和国》的所有内容。 第一卷卷收录了《记忆之场》导言和《共和国》中《三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皮埃尔 诺拉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动员120位作者,穷十年之功,编纂出版了由135篇论文组成的三部七卷、超过5600页的皇皇巨著 《记忆之场》。 与以往强调考索遗迹的历史研究不同,与法国 年鉴学派 倡导的 心性史 亦径庭有别,这部巨著旨在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诺拉声言:记忆研究不是要复原或建构历史,也不是回忆过去的历史;而是探究关于过去的现在记忆;记忆在消失;与过去发生勾连的感情只残存于一些 场所 中。 《记忆之场》荣获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被选译为英、德、西、俄、日、韩等多种文字出版,成为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的重要作品。 本次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涵盖了《记忆之场》原书第一卷《共和国》的所有内容。 第二卷收录了《皮埃尔 拉鲁斯的 大词典 》《拉维斯,民
本书通过论述货币发展的历史沿革,从侧面呈现了历史的另一种风貌,揭橥历代兴衰的奥秘。书中附有精美的艺术图片,立体地展示了古人的世俗生活,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与价值。 本书亦是一本古钱币方面的专业书籍,书中囊括了历代纲目货币的清晰彩图,并附有详细的阐释,其中不乏诸多首次公开的考古发现与学术观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 权威名家推荐,次货币铸造的重要节点,500余幅货币彩图,详尽的图释,图文共赏, 货币里的中国史,透过钱眼看中国。
.
《历史意识的维度》汇集了雷蒙 阿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两种历史:一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另一种则是我们思索的历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说明有关历史知识的诸多问题,与有关历史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试图通过参照当下时代的主要特征,来理解我们的历史意识。如果将《历史意识的维度》当作雷蒙 阿隆1938年博士论文《历史哲学导论》的延续的话,我们可以说,它实现了相对于这篇论文的转向。而阿隆对于历史学家的讨论也许构成了《历史意识的维度》一书zui有吸引力的方面,并在诸多方面预告了之后将要出版的《回忆录》。
本书介绍了情感史研究关注的主要领域,讨论了情感研究与有关权力、实践、社会和道德的历史研究的互动关系。作者通过梳理历史学科内部和其他学科有关情感研究的评论,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取向的重要性,并证明了情感史研究在史学研究实践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这项研究工作对我们理解人类的大脑运作的重要性和人类经历研究的意义。本书*章检视了情感史在历史书写中的位置,并点明了情感史研究在此之前一直被忽视的原因。第二章回顾了有关情感的语言的历史,即哪些语言表达了情感,以及关于这些词汇的讨论。第三章介绍了情感史的既有研究情况和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了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与权利、性别、社会阶层的关系,并考察了当人们的情感表达违背了期望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情况。第五章从生物史、身体史等角度阐述了情感史研究的跨学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录了田余庆先生在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十九篇文章。这些文章,如《说张楚》、《论轮台诏》等,一般写在1979-1989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即《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与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最后两篇文章,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消除“代沟”,共同前进》,则是为了保存转折时期思想的一点陈迹,纪念上世纪那个“活泼泼”的八十年代,而收录进来。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浮沉。
《这才是东汉史》主要讲述了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至三国纷争、曹丕以魏代汉的历史故事。涵盖了东汉时期的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东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阅读本书能使读者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通过对东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史景迁作品)(精)》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它的成就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这才是西汉史》主要讲述了刘邦建汉至王莽篡汉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故事。涵盖了西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西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茅海建著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精)》大量使用 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 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 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三代领军人物勒高夫生前*后一部著作,是他对西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长期研究的成果。勒高夫用大量的史料不断地颠覆人们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关系的研究,勒高夫指出,直到18世纪中叶漫长的中世纪才结束。面对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尤其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当下,思考历史分期这一问题,就具有了新的意义。
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黄金时代,从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立国号大明,共经历12世,16位皇帝。版图*时,东西11750里,南北10940里,史称 治隆唐宋 、 远迈汉唐 。大明帝国将封建帝制文化传统推到了极致,是中国两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对于中国政治传统、文化传统的影响既深且巨。全书以 细说 的形式,叙述了洪武新政、蓝党冤狱、靖难之役、迁都北京、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弘治中兴、武宗乱政、万历荒政、朋党之争等重大事件,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大明帝国的兴亡沧桑和辉煌文化。
《先秦社会形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将宏观的社会形态和微观的历史考察紧密结合,对先秦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和社会权力三个重要方面进行专门论述,深入研究了夏商周时代的社会形态。全书共六章,分别为先秦时代社会形态的理论研究、先秦时代社会性质综论、先秦时代社会权力结构特色、夏商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若干问题、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及其变迁,解决了许多先秦史的疑难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整个中国上古史,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卜正民先生主编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已被数十所世界知名高校指定为中国通史课程教材。 丛书重磅集结卜正民、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等四位知名汉学家,倾十年之功,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近期新的西方汉学研究成果,打造出的一套面向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它叙述的起点自公元前221年,直至20世纪初期,涵盖中国古代2000多年兴衰历程,分为六个帝国时代——早期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大唐、儒家时代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下的元明帝国和成就斐然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两千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
该书是一部科学、系统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研究成果的大众普及读物。全书四色印制,彩图600余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展示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全书从三星堆——文明的重现、神权政体与文明、神权政体的运作系统、古蜀文明与夏商文明和长江中游文明、古蜀文明与欧亚古文明、南方丝绸之路——古代中印交通与中国丝绸西传等方面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并对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的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将深奥的学术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既具有学术高度,又具有普及性的特点,以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