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表为2013年版《中国历史纪年表》的修订版,科学权威、查阅便捷,是历史研究者必要的案头工具书,对其他相关岗位工作者来说也大有助益。 《中国历史纪年表》由方诗铭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与出土文物相映照。附于多卷本《辞海》之后,单行本也印刷多次,因资料准确、使用方便广受好评,十分畅销。本表起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按年代先后,分为十二诸侯(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十五个纪年表。另附三代(夏、商、周)纪年表、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年对照表及韵目代日表。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于一九四二年的一本小书,一九四六年由文光书店刊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其为(极有用处)的好书。(经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所谓(国学)着作,包括了经、史、子、集在内的所有优秀文献。作者在自《序》开章便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裹,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是我国古代典籍浩繁艰深,一般人鸡以有兴趣接近,作者即以十三篇要言不烦的文字介绍了这些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内容从识字的《说文解字》开始,继而《易》《书》《诗》《礼》、春秋三传、四书等经部要籍,继而《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典范,诸子、辞赋、诗、文因文献过多,不能一一详述,叙其源流,提纲挈领。(常谈)有(老生常谈)之意,实为作者自谦之词,书中随处
《大名人小故事:陆游的英雄梦》选取陆游一生中若干个精彩瞬间,再现了他忠贞爱国、为复国理想上下求索的人生轨迹。陆游是杰出的诗人,但他却不甘于只做一个诗人,他的梦想是做一个用兵如神、收复失地的英雄。只是可惜,这个梦想终究无法实现。即便如此,陆游依然用一生努力来争取,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感佩。
《大名人小故事:文韬武略说曹操》不是对曹操一生的传记式概括,而是选择一束精彩故事,呈现曹操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文治武功。二十七则小故事有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韬略,也有曹操作为普通人的温情段落,同时也不回避曹操的弱点和缺陷,把丰满、真实、复杂的人物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擅长用小说笔法来讲述故事,往往截取事件的一个小小切面,由场景、画面的描述进入故事,有极强的镜头感,使故事精彩生动,很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本专著是中国历史学研究经典方法论著作,依据1970年台湾正中书局印行的《姚从吾先生全集 历史方法论》新校。主要内容有6部分:一、导论;二、近代欧洲历史方法论的起源;三、略论直接史料中的几类最佳史料;四、说史料的解释;五、转手记载不如原著的举例;六、略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作者吸收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史学方法论,探究中国史学尤其是代辽宋金元史研究最有效的方法,促成了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姚从吾历史方法论,对今日历史研究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价值。
本书是雷海宗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几篇文字,都是抗战前发表的,是著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前三篇由三个不同的方向探讨秦汉以上的中国 动的中国。第四篇专讲秦汉以下的中国 比较静的中国。第五篇合论整个的中国历史 。下编的主题是探讨抗战建国中的中国。下编*篇文章解释此次抗战的意义与士兵之所以英勇,说明中华民族虽老而仍有朝气的原因。第二篇文章则表示海雷宗对于前途的希望和信仰。作者贯通中外的渊博知识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独特看法,在当时学术界是颇为难得和显著影响的,对今天我们研究中外历史也甚具教益与启发意义。
刘安世(1048-1125),字器之,大名府元城(今属河北)人,世称元城先生,师承司马光,为元祐更化中的重要政治人物。马永卿所撰《元城先生语录》三卷、韩瓘所撰《刘先生谭录》一卷、胡珵所撰《刘先生道护录》一卷,为三人求教刘安世后记录其言谈之作,是研究刘安世的重要文献史料。本次整理,均采用《诸儒鸣道集》本为底本。其中《元城先生语录》通校以张儒刻本、明解本,参校以严肃刻本、小万卷楼丛书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校点过程中根据内容所需,再辅之以其他史料。整理者还做了相关辑佚工作,将佚文及历代序跋、历代书目著录,并附于全书之后。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元徐天祜注,是一部详细记载先秦时吴、越两国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共十卷,前五卷记吴国事,从吴太伯始,到夫差为越所败止;后五卷记越国事,起于越王无余,至勾践伐吴成功止。该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吴越自立国到争霸的历史事实,塑造了阖闾、夫差、勾践、庆忌、要离、伍子胥、申包胥、范蠡等历史人物形象,并穿插了铸吴钩、越女剑等传说故事,文字生动,饶富趣味。不仅有助于了解先秦时期吴越地方史事和社会风俗,也能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吴越春秋(中华国学文库)》在周生春先生原繁体竖排版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整理严谨,校注精当,并辑录佚文等附于正文之后。简体横排的形式,为读者的阅读使用提供了更多便利。
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作品源于作者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部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具体的史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部重要史学理论著作。书中宣扬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其产物的文化;而人类的历史,乃是包括一切社会生活现象的广大的活动。 历史学 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本书为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诺德 汤因比(Amold Tov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 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 。汤因比出生在一个历史学世家,他的母亲是英国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这位叔父也叫阿诺德 汤因比,汤因比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位早逝的叔父而起的。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终于在历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但是,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 思辨的历史哲学 的一位主要代表。 汤因比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他认为,历史研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发微(新校本)》系钱穆先生对历史精妙处进行阐述分析之作,对中国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民族性、历史与人生等重要问题阐幽发微,屡发新见,乃史学爱好者以及专治史学者之作。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历时2000多年、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多起点、多航线,从古至今都是意义非凡的一条文化交流、经济互通之路。 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常任侠的这本《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是一本兼备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学术普及读物,*初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不仅在当时颇具前瞻性地开创了海上丝路文化交流史的研究领域,且在今天丝路学已经从冷门蔚为显学的热潮中仍具有相当珍贵的参考价值。本书采用类似史话的轻松笔调,从秦始皇时代徐福入海求仙的传说开始,娓娓动人地讲述海上丝路的故事。书中涉猎的话题极其广泛,内容涵盖中国与印度、东南亚特别是日本的物产、文学、美术交流诸多方面,例如原产地是中国的玫瑰花传到古代斯里兰卡被称为 亲戚的生命 ,而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实现了经济复兴?是什么力量推动日本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曾经喧嚣一时的“泡沫经济”到底是如何产生,又终究归于破灭?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日本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沉浸在辉煌盛世的狂热气氛中时,野口悠纪雄率先对“房地产泡沫”提出了公开警告。如今,当日本逐渐被世界经济的大潮抛在身后,而“安倍经济学”却收效甚微之际,野口悠纪雄又通过本书,将多年思索和追问的答案公之于众。 野口悠纪雄在他所著的《战后日本经济史(从喧嚣到沉寂的70年)》中追忆,其人生的 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
《沙乡年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看似简单。一开始是对一个荒弃了的农场上一年四季不同景象的追述,利奥波德和其家人曾在这里亲手进行着恢复生态完整性的探索;接下来,进一步就资源保护主义方面的问题陈述了利奥波德在北美的其他地方的某些经历;*后则以几篇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伦理学思考的文章结束全书。他的具代表性的文章 土地伦理 ,通过把土地 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 想象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我们每个成员都只是其中的一个 普通成员和公民 ,将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各种问题串到了一起。
锦衣卫这一机构自洪武十五年设置以来,服务明朝两百多年,是平衡朝中各种政治势力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体现。然而由于锦衣卫工作内容及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特殊性,在史料中遭到了掌握历史话语权的文人集团的涂抹,以致后世看到的锦衣卫与真实的锦衣卫相去甚远。本书以现存史料为基点,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在不颠覆历史的情况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细腻丰富的刻画,展现一个真实的、不为人熟知的锦衣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