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诸子互评生动呈现百家争鸣盛况之作。视角独特,从儒、道、墨、法、名等学派间的辩论中,深挖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达成对各学派思想的更深刻理解。作者以对文本的敏锐洞察力,立足于墨子批儒、庄子鉴孔,韩非解老等论辩与攻讦,指出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并给出独到见解,如孔子地位及形象在道家文本中演变背后的儒道争锋、韩非对老子思想的全面阐发和刻薄寡恩化运用。书中呈现出诸子思想的内在联系,展现先秦思想多元一体的独特风貌。
从三皇五帝到夏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童年期,由于文字的缺席,使那段漫长遥远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作者从 历史的时空 这一自序开篇,以大量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为依据,将 神奇的三皇 迷离的五帝 半遮面的夏朝 及 写在甲骨、青铜上 的故事进行钩沉拾遗与辨析思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将其间的人物、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使故纸堆间的扁平人物变得饱满立体、有血有肉,也使丰富却相对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明朗,读来兴味盎然。在每章尾声处,作者均以提纲挈领的小结进行收束,简洁明快的总结使得读者对每个朝代的整体特点有了一个宏观印象。作品风趣不乏严谨,避开了深奥晦涩的理论与诘屈聱牙的行文,轻快明亮的叙述拨开上古历史交错杂沓的面纱,带领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追寻上古历史的迷踪。
本书是一部是通俗易懂又有独特见解的孔子传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人也无法比肩的。 本书中作者以诙谐生动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再现了孔子的生平原貌,还原了圣人的曲折人生,在这里,孔子是一个既非被伦理道德权威化的绝对圣人式的孔子,也非对人的善意充满信赖的孔子,而是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孔子。通过孔子的一生,作者还展现了春秋后期列国的整体情况,并将孔子放到人类共同的文化背景里,探索不同地域、时代的人类社会间存在的共性。
本书主要讲述了自周族公亶父迁居岐山起,至周公旦病逝之间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周人历史,以及平行时间线下武乙至帝辛几代商王之间的晚商故事。作者以通俗诙谐的语言,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晦暗经过,向我们讲述了小邦周是如何率领本邦及诸多小方国,推翻了热衷神祀、人牲的商朝,之后革新天下、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周的种种制度理念成为孔子毕生思想追求的人文渊薮,商周间的历史变革则塑造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样貌。
本书作者坚持以 月相必须定点 为指导,采用文献、天象、铜器铭文 三证合一 的研究方法,厘清西周纪年问题,为纷乱的西周王年排序定位,揭示武王克商准确年代、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等重要问题,整理出西周诸王年表、西周诸王事略以及制作出西周朔闰表。本书还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归纳出研究西周纪年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书中集中展现了张闻玉先生在西周年代学研究上的成果,是西周纪年研究学术领域内难得的佳作。 张闻玉史学三书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铜器历日研究》《西周王年论稿》论证各有重点,引述材料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史学研究体系。《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是基础,《铜器历日研究》和《西周王年论稿》是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实践,立体展现天文历法知识对西周历史研究的突出贡献,验证了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 清华简 。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清华简中历史叙事篇目(《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子儀》)的英译及背景知识介绍,同时对战国时期历史叙事的文学特征提供了一些见解。主要读者为海外从事早期中国研究的学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文明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西周和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本书采取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不但对西周成周城和东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形制规模、结构布局、兴废年代以及东周王陵的分区和沿革进行深入探索,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对周穆王西征、禹铸九鼎、嫦娥奔月、圭表测景、王子乔升仙、王子朝奔楚和苏秦事迹等重要问题进行现代阐释。特别是对构成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性质的周公礼乐制度、《河图》、《洛书》、《周易》哲学、《老子》哲学和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提炼解读,从而把周代历史文化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内容简介 《楚辞研究史》是一本对楚辞研究之历史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著作。 楚辞及楚辞研究历来是学界最受瞩目的领域。然而遗憾的是,一直未有对楚辞研究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是著通过全面解构、梳理历代学者对楚辞的辑集、注释、考订、图绘、评论,首次、深入系统地总结了楚辞研究史之状况。 本书系统总结了自两汉至清朝的楚辞研究历史,尤其对楚辞研究思想和楚辞研究方法作了深入的探索和阐述。全书分三编,上编为研究史纵论;中编为研究方法纵论,对楚辞研究方法史作了充分的研究,对朴学、心理学、文学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路径和方法一一做了剖析;下编收入了作者对屈骚单篇作品史之研究文章,对历史上有影响的楚辞学著作着重做了点评。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 清华简 。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清华简中《尚書》篇目(《傅敓之命》《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攝命》《厚父》)的英译及背景知识介绍,同时对战国时期历史叙事的文学特征提供了一些见解。主要读者为海外从事早期中国研究的学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文明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看破东周六百年》是部从博弈角度解说的春秋战国史。作者通过对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解密式的探索,继而构建博弈模型,从经济、地缘、人口、战争形态等方面讲述历史,抽丝剥茧,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展现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和波澜壮阔的列国争霸,使读者看到历史表层下的本来面目。 本书是卷,从西周末年的风云变幻开始,到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建立起中原霸权为止。这一时期内,随着天下共主周王的式微,旧的王统衰落了,诸侯们群雄并起,争夺霸权,天下礼坏乐崩。时势造英雄,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纲领,建立了诸侯时代的新秩序,重新将陷入大乱的中原整合到了共同的大旗之下,开启了霸主时代。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 神话时代、夏王朝 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卷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 作者的许多总括性认
本书是 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 系列丛书中的第二卷,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所著。本书分为六章,主要介绍秦之起源、秦之强大与穆公之霸西戎、商鞅变法、秦之蚕食六国、秦帝国之建立、秦帝国之灭亡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对秦朝历史做了简明扼要的、系统性的概括叙述,有益于中国古史的研究。同时,本书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和学术性。
该书是 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新一期的集刊。共收录论文45篇,内容丰富,涉及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甲骨钻凿、甲骨缀合、甲骨文字词考释、甲骨学史料梳理和辨正、甲骨文工具书校订,已经利用甲骨文资料进行的殷商历史、地理及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证,同时还包括一些与甲骨文或殷商史相关的青铜器、金文等研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领域的 成果。
这是一套面向青少年读者的中国历史普及读物,作者以 化的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地球的形成一直讲到近代中国,全面展示了历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注重科技与文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行文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地理、气候等一些小细节来书写中国大历史;书中重要的遗址、文物均有配图,旨在 小读者“回到历史现场”,思考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建立对“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本套书共十五册,每三册为一辑。 辑讲述了秦朝灭亡之前的中国历史。 《文明的曙光》为 册,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直到西周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