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皇权天威的想象,也被各种民间认知建构成各种励志的传奇。即便学术界,长久以来也用“汉承秦制”“休养生息”等概念解析这一段历史。 《汉瓦》的时空范围聚焦汉初,通过详细的文献、简牍考证,以刘邦集团的崛起、发展、立国的过程为纲,从刘邦的国别认同、家庭出身、家庭关系讲起,将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制度变迁的探究,最终廓清西汉王朝的“家天下”为什么缺少“家人”的参与、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丰沛集团”到底是什么、六国旧贵族复辟摧毁大秦等一系列的历史谜题。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
神圣汉帝国 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 心灵考古 。为消弭 汉家 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 为汉制法 ,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 天下一家 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 致太平 不仅成为贯通汉未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 王汉 师汉 辅汉 代汉 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秦汉史(上下)(精)/中国断代史系列》汇集了林剑鸣一生的学术精华,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面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
《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是先秦史、秦汉史研究的力作,作为研究成果在史学界反响强烈,王子今利用历史学、人类学来解读中国的先秦、秦汉历史,不同于一般的史料分析。 《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的宏观结构和微观剖析相互衔接,恰到好处,其脚注部分或三五言,或千百言,为后续学者的研读提供了丰富资料。 王子今通过对秦汉民间的鬼神迷信、苍天崇拜、长生追求、礼俗禁忌以及曾经影响政治文化的封禅典仪、巫蛊阴谋进行分析,研究了当时弥荡社会上下的神秘主义文化和豪迈闳放的时代精神。《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还对司马迁同时代人的自然观以及生命意识进行讨论,有更多富于新意的见解表达,特别是本书以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中国早期史学发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并且进行文化学的说明,是王子今设
本书原稿是贝德士在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时的毕业论文。简述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期间有利于中央权力集中的基本条件,指出秦国能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的原因;有选择性地考察增进帝国非凡稳定性的、持久却步履蹒跚式的调整和制度建设。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源自于对秦始皇中央集权胜利的认真研究。秦始皇以“焚书”和修筑长城为世人所周知。随着秦始皇的驾崩,秦王朝崩解。汉朝在民间动乱中兴起,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起经过改良的帝国体制:在朝代更替下,制度建设经历慧帝、吕后、文帝、景帝的兴衰变迁,最后到令人钦佩的汉武帝的统治。在此期间,中华帝国形成持久不朽的特性。在近代世界、甚至一般历史意义上,中国国家制度的连续性独一无二。这种连续性优于其他文明古国。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1年,在很多方面,中国的
本书所写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书名《秦汉史》。这个时期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共四个朝代。如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后并灭六国算起,至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为止,这个时期共441年。为了不致割断历史脉络,本书将追溯秦国的由来和发展,特别是商鞅变法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下限则推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奠基的时代,后代的许多社会制度都渊源于秦汉,特别是秦到西汉时期。因此,秦汉史历来都是学者所重视和研究的领域。新中国建立以后,史学界讨论的五个重大历史问题,即: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有四个涉及秦汉时期。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战国秦汉。由此可见秦汉史受重视的程度。所以,在以往的断代史研究中
全书分三部分依次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流播、简牍释读、简牍画像的文献互证。其中,在文化流播方面,作者考察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吏员,考察的内容既有书写能力的分析,也有书写内容的解析。在简牍释读方面,既有针对某一组出土文献的纵向的深入研究,也有从秦至晋的长时段历史时期下的横向比较分析,还有作者及其领导下的简牍研究小组在历时一年多的居延汉简校读工作中所累积的学术心得。作者在第三部分中着力于简牍画像的释读,通过和文献资料的互证,对史学研究尚存的一些难释之处作出了独到的解读。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秦汉帝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 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 ,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 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为讲谈社学术文库·中国史系列的一种,由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主要是对秦汉帝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简要评论,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而成为一部“大家小书”,也是“深入浅出”式的经典。西嶋定生以其“东亚册封体制”理论受到东亚史学界的极高尊敬,而这部《秦汉帝国》则让读者看到他另外一种史学境界。
《秦汉史研究文集》是作者安作璋从历年发表的史学研究论文中选出的有关秦汉史的文章共43篇。从时间上说,自从1954年作者在《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的第一篇《西汉的西北屯垦》一文算起,迄今已整整一个甲子。从内容上说,涉及秦汉时期的社会史(7篇)、经济史(5篇)、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5篇)、思想文化史(5篇)、少数民族与中外关系史(7篇)、历史人物研究(12篇)等多个领域。另外,还有本书卷首的两篇《引言》,是关于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重点问题探讨,可供史学爱好者参考。
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之争的千古 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 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踏查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如项羽奇袭彭城的路线,刘邦离间楚国的真相,垓下之战前的“陈下之战”等。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中还描绘出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转动大局的韩信、张良、陈平,接续战国纵横家余绪的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作者对史书记述的辨正和还原,尽可能地丰
秦文化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代都行秦法。”秦朝虽然短暂,但其政治文化却对中国历史有极深远的影响。秦的制度和文明被后起的汉朝继承发展,奠基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框架,形成了我们延续二千多年的文化基因,影响力 ,辐射 广。因此,秦族、秦国历史、秦文化对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欲要读懂中华文明史,就必须研究秦的文明,欲要认识秦文明,就必须对秦族、秦国历史、秦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书内容主要涵盖五个方面:一是秦人的由来。二是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是秦文化的特质。四是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五是秦文化的现实意义。
说:“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蕞杰出的君王之一,在位五十四年,可以用“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这十六个字来概括。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他奠定了中华2000年的帝制格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起,也差点将汉王朝推至崩溃的边缘。赞之者称其为圣王,毁之者贬其为暴君。本书通过三个时代的三位史学家的视角,重现了一个立体的汉武帝。
本书底本为爱奇艺热播文史节目《谷园讲通鉴》东汉史讲稿,以《资治通鉴》为叙事框架,以《后汉书》等正史资料为依据,剖析了东汉历 主要的人物和事件,呈现了东汉皇朝治乱兴衰的全过程,兼及佛教、道教兴起等思想史问题,内容丰富,下笔严谨,词采动人,别开生面,填补了东汉通俗史书的空白。东汉史对于汉民族、汉文化的形成,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不读东汉史,理解不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