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是茅海建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历经十余年所得成果。茅海建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目前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茅海建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目前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 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自1894年始,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两次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崛起为帝国主义强国;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取得全胜之局,自此中日荣辱易位。这两次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本书辑录了唐德刚、吴相湘等史学大家关于两次中日战争的重要文章,其中唐德刚关于“汪精卫投敌始末”的系列长文首度在大陆结集出版,带读者在历史深处反思两次中日战争中中国之得失。
1831年4月9日下午1点30分,伦敦盖伊(Guy)医院三位 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接近一个人三之一体重的巨瘤,在长达1个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 终死于手术台上,时年32岁。 本书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试图通过西医敲开中国大门背景下的小人物何鲁的跨国医疗事件为主线,利用诸多海外一手资料,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将此事在 外引起的震惊,特别是对英国政坛和近代外科学史的持久影响作了精心刻画,展现了中英关系、医学进步、医学伦理、中国人的形象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图景。这一事件在近两个世纪后的当代仍有回响,表现出人们对历史的悲悯和对现实的反思。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 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 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省太平军战死的、有确切数字统计的共66.5万~91.4万,取中间值79.0万。死于饥荒和瘟疫的太平天国军民人数,江苏布政使司至少为102.6万~153.9万,取平均值为128.2
重读北洋时代,一定要重读晚清,重读北洋时代的民国,则一定要重读北洋军阀之“赳赳武夫”。 袁世凯遗址畅想,对黎元洪故宅的寻访,段祺瑞旧居及其他,吴佩孚遗迹考,张作霖的空穴与故宅…… 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 《文武北洋:枭雄篇》聚焦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五位武人,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探究共和发轫期的政坛风云,追述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的升降沉浮。作者多年来潜心于收集爬梳民初史料,寻访相关故址遗迹,亲身到每一处现场踏勘,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历史”,以崭新的角度、生动的笔触,呈现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本书首版2004年,在北洋时期的书中,今已成为寥寥可数的经典之作。这一新版,把其中
1907年,英国画家利德尔来华,此行目的是以写实手法描绘中国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使欧洲人不仅对这个 和人民,而且对其文明及民众的艺术品味,有 高的评价。从香港、澳门、广州、上海、苏州、杭州,到天津、北京、山海关,他游历中国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都认真作画;蒙慈禧太后格外允准,他还在颐和园逗留并将其描绘下来。其严谨的写实主义画作,温暖的文字,留下了 接近原貌的清末形象,也成为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生动资料。
近代是中国历 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本书邀请名家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近代中国 实业家、近代中国中层社会、近代中国股市兴衰、近代中国风俗流变、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近代中国灾荒人祸等十五个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本书叙述了晚清政府欲通过君主立宪自救于危亡,却因出台“皇族内阁”等不当的举措,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最后的机会,终被革命党人推翻的历史过程。本书为思考清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青年历史学者羽戈观察分析晚清政治的 力作。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执政者面临新旧思想的交替,是拥抱新思想,还是固守旧手段?羽戈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历史线索,深度分析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奕?等人的知识结构与素养,以及在时势之中各自所作出的决策,剖析其复杂的心路历程,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羽戈指出,回溯晚清历史,往前多谈制度,而忽略人,而我们谈国运,终归还得落到个体。
1907年,英国画家利德尔来华,此行目的是以写实手法描绘中国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使欧洲人不仅对这个 和人民,而且对其文明及民众的艺术品味,有 高的评价。从香港、澳门、广州、上海、苏州、杭州,到天津、北京、山海关,他游历中国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都认真作画;蒙慈禧太后格外允准,他还在颐和园逗留并将其描绘下来。其严谨的写实主义画作,温暖的文字,留下了 接近原貌的清末形象,也成为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生动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进行英勇斗争的同时,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 社会文化大转型 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 人文史观 一如 自然史观 ,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蔡东藩著的《清史(现代白话版)/蔡东藩中华史》是“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之一,讲述了清朝的历史兴衰。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之际,英国军医戈登进入了天津城。在驻军天津的一年多时间内,他不仅以一个英军 医官的身份记录并分析英军的疾病状况,也以一位历史学、博物学和农学爱好者的眼光,细致观察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查尔斯·亚历山大·戈登著的《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让读者可以随着这位医生的足迹重返已熟知的历史场景,思考近代军事卫生系统的改革对战争所发挥的作用,并借助他者的眼光再度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实相和民众心态。
19 世纪中后期,沉睡中的东亚各国陆续遭遇西方列强的入侵,由此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展开了的一场激烈的碰撞与交锋。东亚各国在剧烈的冲击下,被迫开始沉痛的蜕变,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本书由日本知名东洋史专家组织编写,将清末中国、日本等国的锁国状况与欧洲同时期历史做对比,再讲述西方 入侵,东亚各国被迫陆续开国的过程, 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东亚 做出的一系列反抗斗争与应对措施。
本书稿系作者的部分论文结集,多数已经发表在期刊杂志上。其内容涉及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分属晚清和民国两个不同时期,既有朝廷重臣如张之洞等,也有藏书家如梁鼎芬等,涉及人物和内容比
“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蔡东藩著的《民国(现代白话版)/蔡东藩中华史》是“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之一,讲述了民国的历史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