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随时都能开启的沉浸式环球文明之旅。文明被解构为符号、想象、组织、大工程、城市、碰撞、重大发明、现代世界、挑战未来9大板块,45个地标打破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在全新的认知框架下,展示人类灿烂文明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如果你对世界文明充满好奇,那么随着书中每一个古老秘密的揭开,你将再次见证人类群星如何闪耀,重新收获雄心与勇气。 如果你计划或即将踏上旅程,这本书将是一个贴心的礼物,帮助你安排优先级、挑选目的地,在旅途中越过表象、直达意义。 如果你有一个问东问西的孩子,这本书会变成你们的秘密武器,在共读中戴上想象的翅膀,在碰撞中了解世界的奥秘。 如果你暂时被牵绊住脚步,远方深藏在心里,这将是一个常看常新的高浓度预览,带你坐地日行八万里,放肆扫描地球人一生中重要的45个地标。
在过去10万年里,人类建立大型合作网络,以此积攒了巨大的力量。然而,持续不断的发明与征服也将人类推入了一场生存危机。 生态濒临崩溃,虚假信息泛滥。我们正一头扎进可能毁灭我们自身的、由新型信息网络组成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如此智慧,为什么却总是倾向于自我毁灭?我们为什么走到了生态和技术 的边缘?当非人智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人类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智人之上》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讲述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神话与官僚制度、智慧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如果我们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我们也许可以 了解 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世界文明史》一书遴选来自20个国家、54个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珍藏的文物100件,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全书分为十个章节,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从人类的繁衍开始讲起,止于21世纪的重大发现发明。以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故事、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基因为主要讲述对象,通过文物讲述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在其中突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流的辉煌成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别开生面的世界文明史通俗读物。
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在性别靠前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经过四年扎实
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 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 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何为 以色列地 ?它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了历史合法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罗默 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纪初还有如此多批评家引述历史权利的说辞,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辩护。本书即是对这些质疑的回复。作为一个应由犹太人民统治的、变动着的领土空间, 以色列地 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桑德从历史证据入手,详述自《旧约》时期的犹太民族流亡神话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扩张,解构了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 历史权利 概念以及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桑德认为,犹太民族所谓的法律 历史逻辑的*目的,就是构建领土攫取的道德正当性。 我没意识到
古埃及法老相信金色的床是去往来世的枢纽,路易十四国王在床帷里统治法国,丘吉尔 二战中 在床上挽救了英国。对莎士比亚来说,床是欢愉的社交场所,而对近代欧洲家庭而言,床是要和别家共享的设施。床曾是一个家庭ZUI昂贵的家当,也是炫富的资本 床是从人们出生到坟墓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讲故事、聊天和睡觉的场所。床所承担的作用,会因时间和地点不同而发生变化。床自7万年前开始就是一座 人类的剧场 ,承载着我们千奇百怪的人生。然而,直到近代,我们所熟悉的床才变成了隐秘的私人空间。发生在人与床之间的无比丰富的人类社会史,基本上被我们遗忘了
本书开始于一本有着四千八百年历史的卜书《易经》,以21世纪的另一本预言书、娜奥米 克莱恩的《改变一切》作为结束,精心选取了来自各个时代,包含了各种风格及主题,对人类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一百本书。它们或者带来了科学天才具有颠覆性的新知,或者系统性地解释了人类的境况,或者改变了男性对女性以及女性对自身的态度,或者揭露了极权主义不为人知的残酷暴行,或者教会了人们如何照顾婴儿、赢得友谊。
共济会于1717年在伦敦成立,是一种将人们捆绑在一起的学徒制组织。事实证明,共济会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在20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共济会的影响变得无处不在。在乔治·华盛顿的领导下,共济会成为新生美国的信条。共济会网络维系着大英帝国。在拿破仑的统治下,这一组织成为了威权主义的工具,后来又成为了革命阴谋的掩护。摩门教会和西西里黑手党都起源于共济会。然而,共济会的影响力同样令人敬畏。在天主教会看来,共济会一直是一个魔鬼崇拜者的巢穴。对于希特勒、墨索里尼来说,这些组织传播了和平主义和犹太人的影响,因此不得不被摧毁。共济会把温斯顿·丘吉尔和沃尔特·迪斯尼联系在了一起;沃尔夫冈·把莫扎特和沙奎尔·奥尼尔联系在了一起;把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巴兹·奥尔德林联系在了一起;把拉迪亚德·吉卜林和“
1、 《艺术的故事》姊妹篇,贡布里希毕生珍爱的小书。1936年,贡布里希26岁,刚刚博士毕业,在因缘巧合之下完成这本书(并趁机迷住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当他晚年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的时候,仍旧自豪地说:“我觉得,它真的挺好的。”2、 一部经久不衰的成功著作,被译为18种语言,畅销80年。《世界小史》出版之后反响 好,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一共被翻译为18种语言。贡布里希每次都会 认真地听取翻译者的看法,并兴致勃勃地给不同 的读者编排不同的版本。2016年是本书出版80周年,如果贡布里希能在生前看到中文版和英文版,想必会有同样的兴致,来跟使用这两种语言的读者对话。 3、 永远期待美好的未来。本书曾因内容过于“和平主义”,被纳粹查禁。在贡布里希看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每个人都是浪花里的小水滴,在时间之流中,流向雾
《先知三部曲》是波兰思想家伊萨克·多伊彻的经典之作,出版后引起广泛影响,一直是苏俄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托洛茨基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基础文献,作者所依据的史料极为丰富,叙述详尽而有层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了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科技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理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得以产生。书中论及普鲁斯特、乔伊斯、H.G.威尔斯、弗洛伊德、康拉德、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等人物,并阐述了流行文化的各种来源和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书系内容简介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代表作、新作,如让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居伊 德波的《景观社会》、海登 怀特的《叙事的虚构性》、C. 赖特 米尔斯的《白领》、迈耶 夏皮罗的《绘画中的世界观》等,旨在
大英帝国是人类历*强大的殖民帝国,曾统治全球 1/4 的陆地与人口;在其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是为 日不落帝国 。那么,*初仅仅是孤悬于欧洲大陆外的一个海岛,如何成为后来的庞大帝国?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詹姆斯 亚当斯在本书中,以时间顺序为框架,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被罗马人与野蛮人相继入侵、岛上七大王朝兴衰更替、与法国等大陆强国数百年的血腥厮杀、以商业和殖民称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独立 通过对近2000年历史的仔细梳理,亚当斯从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法制、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为大英帝国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历史中担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尼尔·麦格雷戈著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少见的巨献”。
......
本书从公元1000年开始,直到1029年,逐年剖析一件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行动”,不限于概念、观念、制度、发明,等等。通过还原历史现场,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来挖掘出中华文明的宝藏。从古今文明发展的历史里,梳理出解决今人难题的经验与思路。通过回顾古人在当年那个时代里做的事情、想的问题、设计的制度,找到其中对今天和未来整个人类文明有意义的价值点。此外,本书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还配有丰富的图表内容,展示整个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事件、文化成果。
本书基于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书稿内容聚焦于经济学视角下的 治理,不涉及具体的政策,而是探讨了 深层次的理念: 如何形成、民族如何诞生、如何搭建政治体的组织结构、如何制衡统治者、现代有为政府的诞生、如何选贤任能、欧洲崛起、资本市场的诞生,等等。 作者在中外先贤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总结现代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其中浓缩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在 近几十年里对人类社会重要特征和重大历史进程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成果,呈现出三千年来人类追求良好治理的努力与成就。作者期待这些成果能让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对人类社会的运转有 多了解,进而造福 广大的人群。书稿脱胎于课程,举例深入浅出,语言明快晓畅
本书参考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主编《世界通史》时遵循的 写世界历史应该诸区并立,重视各个地区的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但又不排斥某一时期以某一区域为重点 的理念,以时间为经,将世界历史分为 古代社会(上) 古代社会(下) 近代史(上) 近代史(下) 现代史 当代史 六大部分。在每一部分中,以对重点区域、重点国家的讲述为纬,既相互穿插,又相对完整独立;以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内容为主,也兼及文化与科技。全书内容基本以简短词条的形式呈现,并配以200余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多样的图片,浓缩历史知识,囊括历史精华,很适合随时翻阅,以充实和提高自己。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文明I》 一书脱胎于玛丽 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 Civilisations 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 单一的西方文明 (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 人体 和 神明 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 美 ,何为信仰中的 诚 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中才得以真正
我们该如何定义工作?人类怎样从平等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为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越来越长?男女间的劳动分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发展?工作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从70万年前的狩猎采集到现在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的工作,横跨亚洲、非洲、美洲与欧洲,作者扬·卢卡森研究了人类工作的组织方式:家庭、部落、城市和国家;研究了狩猎采集、农业、手工业、工业等不同时代合作和从属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了劳动如何在男人、女人和孩子之间分配,货币发明的分水岭时刻,劳动者的集体行动,以及移民、奴隶制和休闲观念对工作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一部有关人类在各个时代繁忙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劳动史,并对未来的人类发展给出了乐观的评估。
“世界历史有一套”系列,从罗马帝国、英帝国、法兰西、德意志、俄罗斯,再讲到美利坚,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全面解析这些 的演进脉络、文明成就、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并从这些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中,探讨关于人类历史与文明演进的共性因素。 俄罗斯一手牵着东方;另一手拉着西方;俄罗斯人有着冷静沉郁而 豪迈, 冷又 热的民族性格! 本书是一部关于俄罗斯的通俗史著作,讲述了公元9世纪至今俄罗斯形成、发展的历史,描述了发展过程中的权力争夺、朝代 替、领土扩张,以及辉煌一时的文学成就。 内容扎实丰富,语言流畅生动,夹叙夹议中不乏精彩的点睛之笔,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了解、认识俄罗斯的有益读物。雪原茫茫,征途漫漫,作者带你近距离走进这个世界上 冷又 热的 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并从历史中发现俄罗斯民族兼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