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巴勒克拉夫的高度评价,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本书上起人类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持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除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读来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
由英国历史学家乔治 威尔斯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 海斯联合撰写的《全球通史》是享誉全球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世界通史领域的开山大作。自出版以来,在多个国家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一致赞誉。此书中文版由知名翻译家李云哲参考多种资料,历时五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译而成,文字清新隽永,有趣深刻,结构宏大,原汁原味地展现《全球通史》的本来风貌,堪称译著的经典范本。 全书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文明 旧石器时代的诞生着笔,纵贯数千年,剖析五大洲,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全书分为二十个章节,以人类的文明尤其是四大文明的演变发展为经线,以世界区域的繁荣、衰落、流变为纬线,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五十万余字,透视全球的文明兴衰和历史进程。读完这本书,你将不仅对世界自古
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脉络无比清晰,看完就能倒背。 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二混子就捋出清晰的历史大脉络:简到崩溃的极简欧洲史、美国往事三部曲、一口气就能读完的日本史、肌肉猛男斯巴达300勇士、酷炫无比的加勒比海盗 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二混子手绘的历史人物则是又贱又蠢萌:亚历山大、恺撒、君士坦丁、查理曼大帝、华盛顿、林肯、拿破仑、明治天皇,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陷,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五千年的精彩世界史。 而你在笑出腹肌的同时,不知不觉已经通晓了历史。
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在性别 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 ——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经过四年扎实的旅行
智人"走出非洲"继而遍布全球是真的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从三个智人亚种的竞争中胜出?早期猎人和农民有着怎样不同的基因表现?迁徙何以导致人类从青铜器时代回到石器时代?语言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统治工具的?鼠疫、麻风病、肺结核等传染病如何随人类一起游荡在大陆之间?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 作者以其自身的权威知识和研究成果为依托,颠覆了我们对人类演化进程的刻板认识,重新书写60万年人类进化史,为广大读者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盛宴。
谷物的驯化始于1万年前。谷物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助力人类孕育出了城市、国家和文明。当许多古文明因为气候变化导致谷物收成锐减而衰亡时,擅长农耕的华夏文明奇迹般地得以延续。时至今日,粮食安全依然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谷物自大航海时代走向全球。工业时代的拖拉机、化肥和谷物期货,让人类次挣脱 马尔萨斯陷阱 ,但土壤退化、化学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近50年,谷物成为全球贸易、生物能源和气候变暖等议题的主角,转基因则引发了巨大的社会争论 《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分为四个部分共16章,纵横万年,放眼全球,帮助读者自神奇的谷物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
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自17、18世纪开启的民族主义浪潮迅速席卷了欧、亚、非和南美洲大陆,帝国的崩解与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齐头并进,势如破竹,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方才显出颓势。然而,与其说20世纪是所谓民族-国家的世纪,不如说是帝国与民族-国家相互纠缠的历史。本书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选取了发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几桩案例,采用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构成当今流行的民族主义与帝国理论的诸多复杂的文学想象因素,以及隐藏在这些理论论述背后的、浓厚的殖民主义和自由帝国主义色彩。
中东拥有着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明,也是一片时常被战火和纷争阻隔的神秘土地。在山呼海啸般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文化、习俗的高压背后,一个个具体的人如何在夹缝中维系日常生活?他们的人生如何被时代左右?他们如何看待那些改写历史和命运的重大事件?在性别靠前不平等的国度,女人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她们的人生多大程度上受制于性别?她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现状?带着诸多好奇和疑惑,作者姚璐用四年时间(2016—2020),克服各种困难,独自前往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伊朗、土耳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沙特。同时她以女性身份的便利,以“沙发客”这种独特的旅行方式,深入31个陌生的中东家庭内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她得以与当地的许多女性密切地相处、交流。经过四年扎实
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你来自哪里。 父亲是一棵独木,离群索居,也是一个张开的拳头,随时可能会攥紧,落到女儿的身上。 继《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大获成功之后,娜塔莎˙沃丁开启了寻踪父亲的旅程,讲述了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的故事。 作者渴望过正常的生活,极力想摆脱自己的流离失所者出身、融入德国社会、逃离俄国血统,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禁止她穿红鞋子,打她,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无时无刻不让她恐惧的父亲,出生于沙俄时代,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的一生对于女儿来说一直是个谜:父亲为何坚决不学德语,他自己只会说两个单词, 要 和 不要 ?为什么对自己在俄国的前四十年生涯缄口不提?穿过所有沉默,在暗影中的某处,是一段颠沛流离、骇人听闻的历史。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
《艺术的故事》姊妹篇,贡布里希毕生珍爱的小书。1936年,贡布里希26岁,刚刚博士毕业,在因缘巧合之下完成这本书(并趁机迷住了自己未来的妻子)。当他晚年重新拿起这本书翻阅的时候,仍旧自豪地说:“我觉得,它真的挺好的。” 一部经久不衰的成功著作,被译为18种语言,畅销80年。《世界小史》出版之后反响非常好,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一共被翻译为18种语言。贡布里希每次都会非常认真地听取翻译者的看法,并兴致勃勃地给不同国家的读者编排不同的版本。2016年是本书出版80周年,如果贡布里希能在生前看到中文版和英文版,想必会有同样的兴致,来跟使用这两种语言的读者对话。 永远期待美好的未来。本书曾因内容过于“和平主义”,被纳粹查禁。在贡布里希看来,历史是一条长河,每个人都是浪花里的小水滴,在时间之流中,流向
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 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 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