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红芳著的《民族的符号--土家织锦文化遗产研究》运用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土家族典型的文化事象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家织锦图案、工艺流程、传承群体及其保护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就传统民间手工艺随着经济 化、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浪潮逐渐淡出乡民社会的困境提出较为深入的应对策略。 土家织锦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了上千年,走过了辉煌与衰落。湘西洗车河流域是目前在民间仍在自发生产土家织锦的 地区,其中捞车村、叶家寨、金星村等是“打花”保留得 原始的村寨,但是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昔日的辉煌在 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区域经济结构大调整、社会剧烈变革、传承人断代的衰落境遇中已发生蜕变。伴随改
本书系统地融汇馆藏历史档案文献,通过整合、公布原始外文档案来还原、佐证早期青岛城市历史,有助于青岛的历史研究。
本书的工作,则重在“点”上。今见他本数种,有彼此互异,此对彼错,此错彼对,或彼此俱错者,标点精审之读本实未之见也。因慎加审读,综其文意,博采相关材料,参互考订,精审缜思,准而后定。其次则为“注”。注也者,按普及读本之要求,不详于史实考订,而重在疏理文意,诠释名物地望,清除阅读障碍。间亦博征他书,补辍遗脱,略附已见,使稍窥全豹。相关诗文,尽数征引,间及文化韵事,以增益其文气。凡有历史年代之处,一律对应新历,以俾了然。原书为王崧按语者,一律用黑体字,并依原本作“案”字。笔者所加按语,则用宋体小字,而易其字为“按”。《续修段氏宗谱?旧序》一篇,诸书所不载,世亦所不知,而颇可供参校,有历料价值,故收录附于书末。惟学识谫陋,用功不勤,错讹之处,在所不免,尚希海内方家教正。
马戎编著的《中国民族史和中华共同文化》内容介绍:经过几千年的人口迁移和族际通婚,中华各族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研究当今中国族群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几千年来各族共享的许多文化传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繁衍的各群体,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各方面彼此渗透并最终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同时也在发扬各自特性的过程中彼此促进,这是中国作为统一多族群大国延续几千年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坚持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思路来理解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各族群成员之间平等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等,唯有在现代公民国家充分公民权利的框架中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在相互认同、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复兴
。。。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满族姓氏如此之多,那么它是从何而来,又有什么特点呢?满族姓氏同汉族姓氏一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可远溯至图腾崇拜时代的族徽。金代以后,其得姓因由和特点是清晰的。按照传统说法,概括起来满族姓氏大致有以部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还有更改姓氏和赐姓的,此外尚有“随名姓”,后来又冠以汉字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