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科技世界,当我们为科技的便利和不便夸奖或者抱怨的时候,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电视和电脑的时候,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们由猿人进化到智人,学会使用工具,利用工具开拓视野,改造生活,认识世界。然而,技术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吗? 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它是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映射,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注脚,并且烛照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这本书不是列举某些具体科技的作用,而是试图通过鲜明的案例研究,来展示技术之于人类的意义,或者说其对我们身体和认知的影响。本书融合了认知科学、认知考古学、美学、技术哲学、生物学等学科,多角度分析科技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塑造和影响,试图理清科技与人类关系的发展历程、重大脉络,漂亮地回答了 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的 。科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国文门文学史教学思想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讲义共分五课,*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从婚姻的观察、形式、制限、停止、组织、影响、关系、济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现象和法律角度叙述我国婚姻问题的史略。作者从经史典籍中搜剔出材料,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证,对婚姻的起源、发展、类型以及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述。
化腐朽为神奇的中国武术 说到中国功夫,大家并不陌生,无论是满身肌肉的李小龙,还是憨态可掬的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一直都是影视剧里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元素。而武术不止于此。武术将攻防格斗与健身娱乐、身体运动与哲学道理自然结合,内容极其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体系,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本书以武术为切入点,生动描绘了武术的前世今生,为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武侠传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音乐小史》一书从历史的角度综合研究了中国2000余年来音乐的沿革及原理,内容浅显有趣,是初学中国乐律不可或缺的书籍,也是20世纪初中国音乐研究的开拓性著作之一。全书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对于今天的读者和相关研究者了解和研究中国音乐的历史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著的《铁道之旅》通过论述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这本书囊括了人们对风景观感的变化、旅途交谈的没落、铁路车厢分隔问题、铁路旅行病理学、工业疲劳和休克的历史,以及铁路与城市的关系等诸多话题。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 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 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
在明清北京,城市建筑与朝廷政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能否把北京看成一座“政治的建筑”?这个“政治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构筑而成的?中国人如何在构筑房屋、营造城池、贯彻大规模水利土木工程等各种尺度上设计空间布局?长城、大运河、帝国京城及紫禁城宫殿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它揭示了权力的运行,美的形式,还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世界观?朱剑飞著的《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以考察明清北京的建筑为基础,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探讨普遍的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法的某些方面。 本书从以下多个层面考察了帝都北京的空间设计:以亚洲为背景的中国地缘政治版图的设计,作为皇帝意识形态表现的京城总体布局,作为联系中央朝廷与地方社会的城市空间,作为权力装置的紫禁城宫殿,贯穿京城的帝王宗教制度,表现传统世界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初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被奉为研治中国通俗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迄今近九十年,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研究农政可以对中国古代各时期社会进行侧面的分析。全书有九章,分别论述了战国以前之粮政、汉代粮政、两晋南北朝之粮政、唐代粮政、宋代粮政、辽金元之粮政、明代粮政、清代粮政、民国粮政,展现了中国粮政的演变史。
《中国剧场史》一书收录周贻白先生的《中国剧场史》及《中国戏剧小史》。书中对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做了系统的梳理与独到的阐释,对戏曲从业者及爱好者了解戏曲发展历史有帮助。本次出版,由作者儿子,戏曲研究专家周华斌教授重新审定并作序。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1922年在济南主讲 中国美术小史 课程的讲座记录稿,书中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至明清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是一本中国绘画的简明通史。